发布作品

    落户亦庄人才百里挑二,布局56家公司,小米汽车量产还缺什么?

    有车以后头像有车以后头像
    有车以后2021-10-21

    【有车以后 行业】“建议19999起卖”、“终于可以开上小爱同学了”、“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坐等上路”......

    即使你不了解小米,也不理解小米为什么要造车的故事缘由,但在近8个月的时间里,你一定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到过相似的内容。话题之热,可见一斑。

    10月19日,小米造车再迎新进展。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投资者日上宣布,小米造车及团队各项工作的进展都远超他的预期,预计小米汽车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据媒体报道,雷军在投资者大会现场表示,做汽车业务并不是为“出风头”,现时电动车已从机械产业转变为信息产业,加上有同行都已经在做,小米不做就会被淘汰。小米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及智能办公,属全智能生态,若跟电动汽车好好整合的话,将有极强的扩张性。

    同时,雷军还透露,小米汽车于9月1日已在北京注册,首个工厂会落户在北京亦庄,目前已收到2万份简历,到岗研发团队453人。

    轰轰烈烈的造车行动已经正式进入开场阶段,可是小米汽车真的准备好了吗?

    工厂终定北京亦庄

    今年2月19日,有媒体曝出,小米已确定造车。当天下午,小米集团回应:“等等看看,暂时没有(等待公告)”。

    21日傍晚,小米集团发布公告表示: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3月30日,小米集团正式官宣造车计划: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由雷军亲自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自此,大半个车圈甚至地方政府都开始为小米汽车“发烧”。

    据有车以后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6个多月里,或直接伸出橄榄枝、或与小米汽车传出合作消息的地方政府就有北京、吉林、上海、天津、武汉、合肥等地。

    其中,在小米官宣造车的后一天,就有市民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提出“小米汽车是否会落户武汉”的问题。对此,武汉市商务局回应称,“武汉市招商部门前期已与小米公司进行了交流,目前正在与该公司积极对接和推进小米汽车项目落户武汉。”

    直到近期,还有媒体爆出,某武汉银行透露,小米汽车已经在武汉汉南区完成自建工厂的选址作业,厂址离小鹏工厂不远,很快就会动工兴建。

    火热程度,值得一品。

    再来看看本次靴子落地之处——北京亦庄,虽说人民热情不敌武汉,但其地理位置和政策计划,估计是雷军动心的原因之一。

    今年3月,北京亦庄发布了《中国(北京)自在贸易实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首批产业政策》,其中明确提出“亦庄将打造新能源及高端汽车产业开展中心承载地”,并针对不同的条件设定了最低3000万元、最高1亿元的资金支持政策。

    政策提到,亦庄鼓励国内外新能源智能汽车整车厂商落户开发区,对于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可给予龙头企业最高1亿元创新资金支持。

    此外,依据2021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施行计划》,包括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在内的区域被设为政策先行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小米汽车总部落户北京,对双方而言是优势互补。“北京的优势在于有资本有政策,除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对薄弱,其他方面资源都很丰厚。”

    人才、团队、技术已备好

    7月28日,一则“BOSS直聘”给小米造车的进程踩上了一脚油门。当日,雷军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的招聘广告,“诚邀500技术精英”。

    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亿,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担任法定代表人。

    在注册成立当天,小米曾在官方微博中表示,宣布造车至9月,小米汽车团队进行了大量用户调研和产业链考察,在紧锣密鼓推进产品定义的同时,从2万多份简历中精挑细选,搭建起近300人的团队。

    效果之强大,正如今日雷军所透露的那样:目前已收到2万份简历,到岗研发团队453人。

    在BOSS直聘上,有车以后发现,目前小米汽车在聘岗位仅有“项目管理”一职,主要负责车型自动驾驶功能开发与交付相关的项目管理工作。薪资水平达到20-40k且为15薪。这意味着,该岗位的税前年收入最高可达60万元。

    而截止发稿前,雷军亲自发布的自动驾驶部门招聘广告内,还有49职位正在“急聘”。

    9 月 30 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将于 10 月 25 日举行股东特别大会,以批准采纳 Xiaomi EV(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股权激励计划,计划授权上限为 10 亿股,占 Xiaomi EV 已发行股份总数的 10%。股权激励计划目的在于,鼓励人才团队为 Xiaomi EV 及公司创造长期价值。

    10月15日,小米集团进行了组织调整及干部任命,目前已任命李肖爽担任小米汽车的副总裁,负责产品、供应链及市场等相关工作,并直接向小米汽车CEO雷军汇报。

    据悉,李肖爽曾任小米盒子、小米电视负责人,在上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前,曾是小米集团大家电部总经理,带领小米电视冲击了全球第一的宝座。

    其实,雷军对造车的“粮食”储备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

    那一年,雷军曾两度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并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充满了好奇;2015年起,小米开始了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同年,雷军的顺为资本参与了蔚来汽车的A轮融资,投资过亿元;2016年,顺为资本参与投资了小鹏汽车A+轮融资;2019年,小米亦通过旗下公司向小鹏汽车再次投资5000万美元。

    据媒体统计,截至2020年5月份,包括雷军个人、小米科技、顺为资本三方投资过的造车、出行以及汽车后市场的项目超过20家企业。同时,小米关联公司拥有的与车辆相关的专利共有134件,且小米多家关联公司均将汽车零配件作为经营范围登记。

    而仅以今年6月为开始时间来看,可以说小米汽车的偏好已经极为明显:

    6月3日,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纵目科技(汽车驾驶辅助技术软硬件方案的技术供应商)完成D++轮融资;

    6月8日,小米集团领投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制造商)完成超过3亿美元的D轮融资;

    8月2日,几何伙伴(4D毫米波成像雷达供应商)完成Pre-A系列轮融资,其中,Pre-A2轮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

    同一天,小米产投出资领投锂业巨头赣锋锂业;

    8月18日,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多名股东;

    8月23日,智慧互通(爱泊车)宣布获得小米集团的战略投资;

    8月25日,小米集团以收购深圳自动驾驶 公司深动科技(专注于提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感知、定位、规划及控制的算法);

    9月22日,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再领投黑芝麻 智能科技(家视觉感知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商)C轮融资;

    9月23日,深圳力策科技有限公司(消费级激光雷达开发商)新增股东——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10月18日,上海爱信诺航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股东......

    据国金证券统计,小米目前投资布局有关智能汽车领域企业共有56家,其中智能驾驶布局17家企业,智能电动布局6家企业,智能座舱布局7家企业。

    在这样的团队构建背景下,小米汽车缺的已经不是最开始被业内质疑的“能力”,而是久久未有声音传出的造车资质。

    还缺资质,自产如何真“香”?

    正如上文所说的“首个工厂会落户在北京亦庄”,换句话说就是,小米汽车选择自产,而非此前业内所传的代工。

    代工言论缘何而来?据有车以后不完全统计,自今年以来,雷军频繁走访比亚迪、长安汽车、广汽埃安、长城汽车、东风汽车、恒大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北京现代、一汽集团、博世、宁德时代等多家企业。

    本质问题在于,小米汽车至今还没有拿到造车资质。

    此前,小米汽车曾公布计划,2024年上半年推出第一台量产车,并预计推出的首款车在第一年就完成10万台的交付量,24、25、26三年的销量目标预计为90万辆。

    在本次投资者日上,雷军也再次重申:预计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也只有两年半了。要想实现自产,小米汽车就必然要收购拥有资质的车企。

    对于新造车来说,通过正规申请获得汽车的生产、销售资质难度很大。据公开信息显示,造车新势力们想生产并销售新能源车,需要两个资质:一是发改委的许可资质,并且在发改委认可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在2年内建设工厂,3年内开始销售车辆;二是工信部的认可资质,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今年9月,据财联社报道,北京市有关方面正在积极推动小米收购宝沃汽车生产资质,将宝沃汽车18万辆产能转入小米汽车项目,并且应该很快就会有结果。

    然而,业内多的是重金求“质”的前车之鉴。2017年2月,威马汽车为了获得汽车生产资质,以11.8 亿元收购大连黄海;2018年12月,理想汽车以6.5亿收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2020年6月,拜腾以1元的象征性价格收购一汽华利100%股权,但要承担一汽华利8.55亿元的债务及职工薪酬,最终被拖垮......

    新能源赛道高热,汽车圈迎来了快速引爆市场的机遇期。跨界玩家想要获得大把的流量并非难事,能否做好长期、稳定的生意,顺利实现产品下线进入市场才是真正的痛点所在。前路漫漫,小米汽车的下一步怎么走?

    资质有风险,收购需谨慎。

    次阅读
    评论
    7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