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给小米汽车三个建议|巩固性能优势、生态扩张、全球化破局

    华汽研究院头像华汽研究院头像
    华汽研究院06-30


    6月26日,小米首款SUV YU7以25.35万元起售价轰然砸向市场,整个新能源行业屏住了呼吸,这绝不仅是一款新车的定价策略,而是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用消费电子逻辑对百年汽车工业发起的一场“降维打击”,这把定价手术刀精准刺入中高端SUV市场的七寸,在消费者心理防线上撕开一道“鲜血淋漓”的缺口。

    可以看到,精准卡位25万价格锚点,小米YU7的定价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市场切割,以“高配低价”重构用户价值认知,复刻了手机行业“硬件微利、生态补贴”的商业模式。

    然而,真正颠覆行业的,是小米将汽车从交通工具升维至“生态枢纽”,其澎湃OS系统串联全国数亿MIUI设备,实现“人-车-家”的无缝融合,构建的生态体验成为传统车企难以逾越的天堑。


    回顾历史,十三年前,iPhone 4引发的全球抢购热潮犹在眼前,表面看,两者皆是现象级产品,本质上,雷军与乔布斯的产品哲学却暗藏时代鸿沟——“乔布斯以技术霸权定义体验标准,雷军则以生态协同重构价值坐标”。

    在华汽研究院看来,iPhone 4是数字生活的入口,而小米汽车是智能生活的中枢,乔布斯定义的是产品范式,雷军构建的是生活范式。

    乔布斯的遗产是“人人平等的科技贵族”,雷军的野心是“科技平权的生态公民”,前者用统一性消弭差异,后者用多样性创造粘性,而更深层机遇在于,汽车从机械产品变为生态节点,行业规则正在被改写。

    当然,小米YU7掀起的定价风暴,也暴露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结构性危机,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囚徒困境。从创新理论的视角来看,传统汽车工业遵循“模块化整合创新”路径,通过优化独立子系统(三电系统、底盘结构、车身材料)的性能参数并加以组合,实现物理层面的渐进式提升,而小米YU7的革命性突破在于“场景化交互创新”的深度实践。

    二者的本质差异在于,整合性产品提升机械效率,交互性产品创造“行为意义”,打造更懂人的移动空间。可以看到,小米YU7的爆发绝非偶然,它标志着汽车产业创新范式的历史性转折,当传统车企还在用19世纪的整合思维优化机械结构时,雷军用21世纪的交互思维重构了汽车的本质属性。

    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更适应竞争环境的是那些理解“汽车不再是移动工具,而是生活协作者”的企业,制造业价值创造逻辑的根本变革——从物理性能的极致,走向人类体验的升华。


    低端颠覆与新市场创造


    在创新理论框架中,在企业往往被性能过剩的市场惯性与高利润区束缚,从而为新进入者提供两条破局路径,低端颠覆与新市场创造,小米汽车的战略布局精准同步实践了这两条路径,形成独特的“双轮驱动”破坏模式。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米汽车推出的SU7、YU7,均以万元级价差形成“高配低价”认知,更关键的是,价格下探并未伴随性能降级,新车全系标配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等配置,使同级竞品陷入“配置追平则亏损,维持高价则流失客户”的两难。

    业内专业分析称,小米YU7的对标和最大竞争对手是特斯拉Model Y,其价格区间26.35-31.35万与YU7完全重叠。除了特斯拉以外,还可能最受伤的应该是那些主打科技感、堆各种功能配置且价格区间相近的纯电动车型。

    如果具体讨论蔚来,蔚来ES6和EC6的主力车型成交价25-28万与YU7直接对位,且品牌调性高度重合,建议强调其换电服务的优势壁垒。

    理想目前的纯电车型i8和i6还缺乏对抗YU7的竞争力,但其主打车型仍然是增程式,而且目标客户是有家庭和小孩的消费群体,建议强化增程和家庭用场景的差异化,以区别YU7车主的“鬼火少年”的形象。

    至于小鹏,其主力轿车车型(P7和Mona 03)与YU7品类错位,冲击有限,但是估计会继续受SU7的影响。

    无疑,通过垂直整合与供应链革新,小米将物料成本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5%(传统车企约75%)。其自研电机使域控制器成本降低30%,规模化采购实现供应链成本仅为行业85%,这使得SU7在23.2%毛利率(超越比亚迪20.2%、特斯拉16%)下仍保持价格杀伤力。

    此外,新市场破坏的本质是吸引“非消费者” ,即那些因价格、复杂性等因素而放弃现有产品的群体,小米则希望通过“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开辟了新市场,吸引新用户。

    从产品来看,SU7 Ultra以52.99万元实现1548马力、1.98秒零百加速,性能对标售价200万+的保时捷Taycan Turbo GT,这种将“超跑性能民主化”的策略,吸引了原本无力消费高性能车的年轻群体,YU7用户中35岁以下占比72%,与小米手机主力人群高度重合。

    在低端颠覆为生态导流,生态黏性反哺高端转化,这种闭环使小米在竞争对手“性能竞赛”的视线盲区中,建立了全新价值网络。

    在创新理论研究中,颠覆性创新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价值网络的自我强化机制,小米通过技术升维、生态协同与用户运营构建了动态护城河体系。

    在技术投入方面,十倍投入突破性能阈值,据悉小米单车研发投入达传统车企10倍,集中资源打造“爆款单品”,这种“饱和攻击”使后发者在关键性能参数上实现代际超越。然而,这中间需要平衡模块化架构,因为过度模块化将丧失创新能力,过度整合则导致成本失控。

    小米汽车的解决方案是在硬件层采用模块化设计,在软件层深度整合,种架构既保障了迭代效率,又维持了系统协同性。

    当各家企业深陷参数内卷时,小米用生态协同开辟了新战场,这里“竞争的不是单纯性能强弱,而是用户生活场景的占有率”。

    正如创新理论家亨利·切萨布鲁夫所言:“21世纪的产品价值越来越取决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连接能力”。


    给小米汽车三个建议


    即使成功颠覆者也可能陷入新的窘境,小米汽车当前面临创新理论中的典型陷阱:组织心智冲突、性能过度供给与价值网络锁定。有专家表示:“小米汽车尚未完全走出危机。小米汽车最大的资产是其客户群体;同样,最大的风险也是其客户群体,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追求交付速度,小米压缩测试周期,导致SU7早期出现碳纤维饰板、智驾误识别等问题。而传统车企的“谨慎”虽延缓创新,却规避了系统性风险。并且,随着产品的规模扩张,企业内部的决策会出现变形,据悉雷军亲自抓供应链虽保障初期效率,但随着车型矩阵扩展,创始人精力瓶颈可能引发质量控制漏洞。历史表明,从手机到电视,小米生态链产品都曾经历“规模-质量”的振荡期。

    如今,随着电动技术日益成熟,电动车基础性能参数已满足大部分用户需求,继续提升的边际效益锐减。小米的另一个困境在于,参数内卷消耗创新资源,超规格性能缺乏实用场景,这种“军备竞赛”挤占了座舱体验优化等真实需求的投入。

    更需要警惕,往往颠覆者的价值网络可能成为新桎梏,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小米YU7对标车型是特斯拉Model Y,但不同的是后者面向全球,而前者对中国市场过度依赖,例如其海外销量占比不足5%,且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相比比亚迪、奇瑞在欧洲建厂规避关税,小米仍依赖国内生产出口,面临欧盟45%关税壁垒。

    并且其构建的Hyper OS生态的封闭性在欧美市场遭遇兼容性质疑,若被迫接入CarPlay/Android Auto,则丧失生态差异化优势。

    因此,华汽研究院建议小米汽车三个阶段性实施战略:一、在中低端防御阶段,需巩固性能阈值优势,将自研固态电池、碳化硅电控等核心技术模块化,向生态链企业开放授权。参考手机业务经验,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实现“不造零件却赚取生态红利”。

    二、在生态扩张阶段,跨场景网络构建,从“人车家”到“人车城”,将车辆数据与城市基础设施联通,例如导航系统实时接入商圈停车位数据,充电桩预约联动市政电网负荷,使汽车成为智慧城市数据节点,复制“硬件不赚钱,软件盈利”模式。

    三、在全球化破局阶段,构建本地化价值网络,在东南亚推行“手机+汽车”捆绑套餐,复制印度市场成功经验,并与大众等跨国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欧洲本土品牌规避贸易壁垒,利用小米AI算法优势+传统车企产线,打造符合欧洲法规的“开放生态汽车”。

    通过分析华汽研究院发现,雷军造车团队以中低端切入撕开市场缺口,用生态协同构建价值网络,其本质是通过“技术平权+场景重构”将汽车从奢侈品转化为智能生活组件。

    然而,最高阶的创新窘境在于,当小米的生态护城河日益坚固,是否也会像当年的诺基亚、英特尔那样,对新出现的破坏性信号视而不见,当固态电池、L5自动驾驶改写产业规则时,今日的颠覆者能否避免成为明日的被颠覆者?

    答案也许藏在小米模式的核心矛盾中,即若坚持“爆品战略”,则难以分散技术路线风险,若转向多线作战,则丧失资源聚焦优势,因为“企业的消亡并非因为做错事,而是因为做对了所有曾经正确的事”。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