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没有“空间感”的人,也能练出车感?

    “老司机都是如何准确把握汽车外壳所在位置的?”这可能是一个很多新司机心中“玄学级”的问题。老司机怎么,人在车中坐,就能知道:车轮过没过线?车头有没有超出停车位?两边会不会剐蹭?

    这不一定要天赋异禀,也不是特别难,只需要一定程度的刻意练习,大部分人都能掌握。

    老司机的“外壳感知力”并不神秘,它是:

    • 空间认知:知道车在空间中处于哪个“格子”;
    • 参考物训练:眼中有刻度;
    • 经验积累:每一次进出车位、每一次躲避障碍,都是精度练习。

    想学的话,咱们继续

    一、感性层面:什么是“车感”?

    所谓“车感”,个人觉得是对车的“空间感”在身体感知上的延伸。人的神经末梢延伸到了车的物理外廓

    比如:

    • 一次倒车入库时,你知道车屁股已经贴近白线但还没压线;
    • 变道时,哪怕不低头看,你也知道左前角是不是会蹭到隔离墩。

    这是靠什么判断的?是靠对车身边界的心理预设 + 日常重复&确认,不断提升精准度后,形成的肌肉记忆。

    就像穿厚厚白色羽绒服走斜身才能过小巷子,刚开始会小心翼翼,后来就知道哪怕袖子鼓着也不会挂着墙角。

    所以车感:

    不断校准后,身体对车‘轮廓’的感知延伸

    二、先从找参照物开始

    老司机之所以能精准判断,其实很多时候是利用车内的视觉基准点来判断外部轮廓。大概有以下这些:

    1. A柱与车头的夹角。很多老司机会以A柱与远处障碍物的对齐,判断车头是否过线。比如左前轮与马路牙子的距离,通过左A柱与前挡风画出的视线角度判断。

    2. 后视镜与车尾角的对应后视镜下沿一般能看到后轮外缘,配合倒车雷达或影像,可以精准判断与边线的距离。一些老司机甚至能从后视镜看到的地面比例判断车尾离障碍物还有多远。

    3. 雨刮器末端 or 引擎盖边缘有些车引擎盖末端正好对应前保险杠位置,通过观察雨刮器位置或引擎盖两角能感知车头具体位置。

    但有一点要注意,这些参照物及参照基准,因为”人”的这个坐标系不同(身高不同/坐姿不同),会有一定的偏差。一定要找出属于自己的参照坐标系

    所以,其实: “老司机眼里,没有模糊地带,每个视觉参照物都被标了刻度。”

    这些参照物,对照着对照着,就慢慢形成肌肉记忆了。慢慢的,就不需要刻意的去比对了。慢慢的,开车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这些校对了。甚至大脑都没意识到,就完成了。

    车感,就这么毫无征兆的来了。

    但是,如果开了很久的车,车感还没有从天而降的话,可以试试以下刻意练习的办法。

    三、进阶训练法:如何练出“外壳感知力”?

    来一点点刻意练习吧。

    1. 熟悉车辆尺寸(特别是四角位置)平时多看几眼自己车子长、宽、四轮的位置,每次开车前下车后都看几眼,然后和自己行驶中的脑补其实不断的交合。有条件有时间的话,自己用锥桶 / 水瓶练习压线停车,看车头车尾具体位置。

    2. 倒车镜训练:找规律平时倒车时,多观察倒车镜中轮胎与路缘石的相对位置。掌握不同角度下的“视角偏差”,比如镜中看着离一拳,实际上可能还有两拳。

    3. 利用摄像头 + 实地走一圈倒车影像打开后,慢慢挪车,走出车外看轮胎实际位置与影像的关系,训练“画面感知力”。


    记得刻意去练的话,应该大部份人都能行。别急,不用几个月,你也能“隔着5厘米滑过两边水泥墩”。

    你有没有特别佩服过某个老司机的“神级倒车”?或者有没有“车感训练”中最难掌握的部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验——你眼中的“车感”,靠的是经验?窍门?还是天赋?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