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宋L DM(图片|配置|询价)-i单月销量达到14,537台,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款王朝网旗舰走量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默默无闻到成为销量先锋,背后的推动力非常直接——大降价。

据终端销售反馈,当前宋L DM-i全系优惠力度已经稳定在2.2-2.5万元区间。也就是说,一款起售价16万出头的中型插混SUV,如今落地仅需约13万出头即可入手。在价格锤到宋PLUS DM-i中高配附近的同时,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的宋L看似秒杀一切,但真的是这样吗?

销量激增的背后,有褒也有贬——底盘太软、高速发飘、油电切换顿挫、智能化体验不如预期,懂车帝、汽车之家等平台上也不乏理性车主的泼冷水式评价。那么这款车究竟是超级性价比神器,还是披着旗舰外衣的营销产物?

先来看近4个月销量走势:2月:8,555台,3月:11,387台,4月:10,362台,5月:14,537台(环比增长40%+)。
很多人没注意一个细节:这波涨幅正好发生在官方与终端双重加码优惠之后。今年3月起,宋L DM-i在城市启动限时优惠,其中以广州、成都、郑州等一线城市最为激进,最终形成当前终端普遍2.5万左右降幅。

从价格段看,宋L DM-i从定价13.58万~17.58万的大五座B级SUV,瞬间被打压至实际成交价1万~16万区间。这直接对标自家兄弟宋PLUS DM-i的中高配版本,造成同门内卷现象。

而消费者的选择也非常现实:我本来准备买宋PLUS DM-i尊贵版,现在13万出头就能买宋L的豪华版,不选它选谁?这是典型的价格锚定心理:通过横向挤压,宋L不只是抢了外部品牌的用户,连自家的蛋糕也吃得干干净净。

很多人误以为宋L DM-i的主要对手是问界M7、银河L7、零跑C10,其实不然。在当前价格下,真正和它贴身肉搏的,是宋PLUS DM-i自己,两者的对比非常微妙。用户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油电架构,我要更大空间,还是更扎实的动态感受?

论坛上已经有人开始后悔了——原本以为宋L是全面升级,结果发现底盘调校偏软,高速发飘,比宋PLUS更像开船;更有甚者吐槽:操控感倒退了一代,除了好看和大,我找不到比PLUS强的地方。

而这才是比亚迪最值得警惕的地方:新车固然火,但老用户的信任很容易因为内卷失衡而流失。从车主口碑来看,宋L DM-i拥有典型的及格线以上但不完美表现:

优点集中在:空间充裕:后排乘坐舒适,后备箱能装。纯电续航实用:EV模式下实测可达90km以上,通勤不用油。配置越级:15万不到就能买到座椅加热通风、L2辅助驾驶、全景天窗。

但槽点也不少:底盘太软,高速信心不足,自动雨刷不灵敏、感应切换突兀,门把手微动开关偶尔失灵,胎压监测通信故障频繁弹窗,车机界面夜间白昼切换时卡顿、过暗。

一个懂车帝用户的原话总结得很精辟:买回来是真香,但开久了你会觉得,它太注重表面了,细节体验没跟上,开着开着有点烦。这些问题虽然不致命,但如果你把它当成20万级产品期待,落差就会很明显。它是一辆性价比极高的务实车,但绝不是完美车。

除了体验问题,宋L DM-i更大的舆论爆点,出现在它的价格策略上。从年初到现在,优惠幅度已经从0.5万拉到2.5万。在短短4个月内,一个车主的购车成本可以差出2万元。最核心的问题来了:谁来为早买的车主负责?

目前比亚迪并无价格保护政策。虽然官方一贯立场是买定离手,但在一个大规模补贴+终端内卷的环境下,用户的不满是客观存在的。很多车主在平台上留言:我2月提车,落地17.8万,现在同配置14.5万,心态彻底崩了。不敢早买比亚迪了,贬值太快。

对比特斯拉那种降价+补差价+服务补偿的做法,比亚迪显然没走到这一步。这也是它未来品牌向上最大的隐患之一——一边靠性价比拉新,一边割老用户信任,这是不可持续的路径。

如果你预算在13–16万,家用为主,通勤+周末出行,宋L DM-i依然是非常能打的选择。它的空间、续航、配置,在同价位几乎无敌。
但你必须接受这些前提:开起来不如宋PLUS扎实操控比较佛系品控细节还有提升空间买得越早,可能心态越崩

这是一辆性价比奇高的通勤战车,而不是旗舰智能体验车。它值得买,但也值得理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