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改革很难一步到位,达到80分
帮宁工作室:第二次改革,是在2023年底构建1+n研发体系,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杨彦鼎:在智能化下半场,新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汽车迭代周期加快,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每个品牌都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因此必须集中研发资源,实行集团军作战,研发总院就聚焦大家都需要的技术。
怎么理解“都需要”?
就是面向未来的、共性的、基础的平台和技术,比如造型、架构、动力总成、智能软件、操作系统、先进材料等技术开发。至于面向用户的个性技术,就交给各事业单元自己去做。1+n研发体系,是在1的统筹下,有机协调各n的任务。
东风现在有几个技术平台?
4个,东风量子架构S1平台、S2平台、S3平台,和猛士MORA滑板越野平台。
面向用户的个性技术,包括哪些?
应用层的开发和整车上装的适配,比如一些功能配置开发。
那次改革一年多来,达到想要的效果了吗?
这种改革很难一步到位,一定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我觉得达到了80分吧。
还差20分,差在哪里、如何弥补?
有些开发的协同性没做到位。由于前期积累的问题和能力,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这时就得让大家各自走一走,让子弹再飞一飞。
协同不错的地方有哪些?
像电芯片、动力总成等,很多模块都统一了。
总结一下,对研发总院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判断?
研发总院实际承担两个任务:一个是1的任务,另一个是一部分n的任务。
如何理解从1到n?
东风乘用车、东风猛士的开发,还在研发总院。所以,它既是总院,也是n,是一体两面。当前格局下,研发总院既要干n的活,又要干1的活。

怎么看东风日产N7的热销?
个人觉得,N7热销是在意料之中。
因为价格到位了?
它最大的成功,是满足了中国市场、中国用户对这个级别商品的需求。东风日产改变了过去由日产拿全球产品来应对中国市场的模式。
这一次,是市场需要什么,东风日产就干什么,而不是有什么才干什么,这是最大的改变。你想,价格是用户需要的、配置是用户需要的、驾驶感受是用户需要的,它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东风推出新能源平台架构,有没有受其它企业的启发?
没有。其实,我们推出新能源平台并不晚,而对新能源平台布局,早在2018年就开始做先期准备。
为什么到2021年才出来?
转型需要时间。
S1跟S2几乎同步,这两个平台怎么区隔?
S1平台围绕高端新能源,跟S2一起做。S2平台围绕主流商品,规模更大。
下一代滑板平台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
正在研发。包括全域线控、一体化压铸、面向L3的冗余,这些技术都会上。下一代平台核心的集成化程度更高,电子电气架构往中央集中方向走,固态电池也会融入到平台中。能耗更低,更集中化、轻量化、智能化。
有时间表吗?
明年应该能出来。
你同时还管战略规划,请问:下一个5年,东风要走向哪里、目标是什么?
东风的目标,一直是行业领先、世界一流,这个目标不会变。

跳出舒适圈
帮宁工作室:行业巨变的年代,要求研发人员更上一层楼。
杨彦鼎:确实提出了新要求。
对你来说,转型的挑战在哪里?
对这块内容,我只能多学多问。
你怎么坚持学习?
学中干、干中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学机械制造,刚入行时非常引以为傲。学的虽然不是汽车工程,但却是最底层的逻辑,包括发动机的运转、底盘的运行,本质都是机械原理。我记得最早做乘用车时,认为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发动机,二是底盘。
在发动机技术方面,东风最先突破,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后来又从有到优。
从逆向开发到正向开发?
对。我进东风时,发动机刚开始做,东风经过5年左右时间,就具备正向开发能力。还有,起初大家都不清楚乘用车底盘是什么,我比较幸运,参与了风神汽车整体开发,跟保时捷底盘工程师合作调校,快速汲取知识。
那是在2006年左右。
在那个过程中,我第一次知道KC台架,它用来测试车轮运动,包括各种运动环节中的参数变化、角度变化,以及受力环节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对悬架的精细控制,一个参数稍微不对,车辆底盘性能就出现颠覆性变化。当时我非常自豪,做汽车如鱼得水,把各种形态的底盘悬架结构,都做成了可运动的模型。

你是东风的底盘专家?
应该是,尤其是在悬架方面,包括减振器的阻尼和弹簧的匹配……但是,随着智能化时代到来,我发现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用。
第一次发现知识不够用,是在什么时候?
是从软件开始。智能化开始时,大家都在讨论软件定义汽车,像操作系统、基础软件和应用层软件。这些对原本学机械制造的人来说,都挺难,因此要跳出舒适圈,持续不断地学习。
我的工作变化,也是不断跳出舒适圈的过程。原来我研究底盘,之后研发整车,后来管研发质量,早期工作全是关于发动机、底盘,但到一定程度后,却变成软件的问题,有的车型要解决上万个、数十万个软件bug,跟研发人员不断、逐一解决问题。我逐渐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从外界汲取。
人工智能时代更是如此。现在的好处是,可以用人工智能手段快速学习。
所以你说“这是最难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对,对这句话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汽车产业发展得太快。有一次,我跟一位软件开发工程师聊天,他说,现在每天早晨起来特别怕听到新概念。有段时间新概念尤其多,像ChatGPT、transformer、混合专家模型……各种各样的技术术语一出来,我们就要快速学习。
ChatGPT刚出现时,对它怎么跟车结合,汽车界的响应速度普遍偏慢。但等到DeepSeek出现时,所有车企都立即研究它怎么上车,我们也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地干。还有就是,汽车市场太卷,研发速度越来越卷,让汽车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卷。
既要快,又要创新,还要满足用户各种需求……所有这些融合到一起,对研发人员而言,堪比地狱级的难度。
但现在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这两年汽车产业变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快,我们身处其中,能不断提升自我。

未来,汽车行业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
其一,专业性强,对汽车本质有深刻认知。
其二,软件能力强,包括数据、数据训练能力和分析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质量数据集,比如算力调用、软件架构、人工智能体系架构等工程师,行业比较稀缺。
其三,能深刻理解、洞察用户需求,并基于用户体验,把用户语言、使用场景转化成技术语言的工程师。只有这样,才能拉通下面各个环节,推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这是巨大的挑战。
现在,行业既卷又难,研发怎么做到长期主义?
对于车企,按照第一性原理,当前以to C为主,首先要为用户创造价值,这是基本出发点。所有的投入,包括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围绕以用户为中心开展工作。这是一个长期主义。
另一个长期主义是,企业长期生存的核心应当为利他,只有利他,才能利己。企业科技创新的本质,就是把产业链价值创造到最大,所以,从用户侧到最终环节,要共同把蛋糕做大。东风提出“让汽车驱动梦想”,让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梦想,创造价值,就是这种长期主义的本质。

你提到第一性原理,是受特斯拉CEO马斯克的影响吗?
第一性原理不是马斯克提出来的,但我认可他的解释。
有没有受他影响?
不能说没受影响。马斯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他将特斯拉引入上海生产,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快速成熟并良性循环,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具备了换道赛车的条件。这是第一。
第二,他有很多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比如智能辅助驾驶,BEV+transformer算法被很多国内企业沿用,后来又增加了OCC(Occupancy Network,占用网络)算法。再比如一体化压铸技术,使得汽车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做研发,就得埋头苦干
帮宁工作室:小米事件后,你对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有什么新认识?
杨彦鼎:传统车企非常关注安全,看起来发展好像很慢,其实是不愿意把“虽然有上限,但底限不足”的技术用上去。
那次事件之后,大家更关注安全。一方面,行业警醒安全最重要;另一方面,国家围绕安全而出台一系列政策。不过,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一定会继续向前,不会因为有挫折就止步不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保障用户的安全。
怎么看行业目前的价格战?
不太好评价,只能讲我们自己——要想办法,怎么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你们准备跟着行业卷吗?
不能怕卷,但要围绕如何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去打造产品,未来要回归到商品本质,看是不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用户愿意购买,不单是因为价格,应还因为产品确实能满足他的价值需求。
这是一条很难走的路。
但必须去做。
怎么确保东风继续留在牌桌上?
努力挖掘经济效益。
你的同行,像比亚迪有12万研发人,2024年投入研发费用542亿元;华为有11万研发人。玩家都这么强了,东风怎么做才能在竞争中不掉队?
找准最关键环节做投入。研发效率和效果更关键。
你们更注重效果?
更注重投入产出比。

很多人诟病国企机制体制不如民企灵活。
那更要聚焦。
怎么聚焦?
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别人采取纵向垂直全栈自研模式,而我们采取自研+生态合作、自研+共创模式,不求全部为我所有,但求全栈能为我所用。
这是对“灵魂论”有新理解?
灵魂是什么?应该看这个产品是不是我定义,我能不能在生态上做集成,包括面向用户应用层的开发能力。如果是这些,那灵魂就应掌握在自己手上。
行业有个共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智能化下半场。你认为下半场何时分出胜负?东风的胜算在哪里?
我不太想用“胜负”这个词。企业发展都有阶段性,核心在于其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变化能否跟上。
比如,当前汽车以to C为主,智能网联技术发展可能带来出行模式变化,用户从拥有车到使用车,汽车只需提供出行运力。这一过程中,谁胜谁负很难判断,关键在于车企有没有足够的变革能力、战略洞察力、引领力,去适应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变化。
不管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未来如果以运力模式存在,就看谁能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满足运力需求。在智能化下半场,汽车是基础,核心是商业模式。车企谁胜谁负,现在很难定论。
你深耕研发领域多年,认为汽车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

电动化之后,出行解决方案又是什么?
核心在于两方面:一是更加绿色低碳出行;二是智能化深度变革,汽车变成一个具身智能体。我认为,未来汽车就是一个绿色、低碳甚至零碳的具身智能体。这是下一步汽车变革的方向。
最近几年,汽车行业可谓乱云飞渡。想请教你,对于企业而言,商业竞争的原则和底线在哪里?
还是要坚持长期主义,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利他是本质。做企业,核心是要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企业,一方面要诚信,另一方面要有底线,对用户来说,这个底线就是安全可靠。东风是央企,无论对用户,还是对合作伙伴,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企业。
在充满喧嚣和泡沫的当下,一家汽车企业如何展现科技光芒和文明风采,而不是娱乐化地哗众取宠?
真正的科技创新,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做科研、搞技术,就得埋头苦干。我们要有科学家精神,就像“两弹精神”一样,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东风研发领域,就体现了东风人的“马灯精神”,和研发人的科学家精神。我们要攻坚技术难题,要思考如何做到绿色低碳、如何打造具身智能体,必须沉下心、埋下头、做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跟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手,共同攻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