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加速“握拳”出海,中国汽车的拳头够硬吗?

    一和一头像一和一头像
    一和一06-17

    极氪领克整合、比亚迪营销部门整合、上汽将零部件企业整合为两大主体等等,2025年中国车企整合明显在提速,这种收缩既是夯实基础又像是出招前的蓄力,意味着中国汽车接下来将迎来新一轮硬仗。

    换道超车,中国品牌崛起势头初显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起步较晚,在传统燃油时代,受制于核心技术和机加工水平的制约,中国汽车产业一直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局面。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一次换道超车的机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培育,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开花结果期。

    以2024年乘联会公布的数据为例,2024年中国车企全年累计零售销量达2289.4万辆,同比增长了稳健的5.5%。其中,自主品牌的年度批发和零售份额分别突破了65%和60%,这充分证明了自主品牌在中国车市的全面领先地位。而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崛起,与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化快速发展密不可分,2024年全年中国新能源车零售量更是高达1089.9万辆,同比增长达到了惊人的40.7%,其中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更是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从2025年前四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会首次超过燃油车。而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占比更是超90%,这也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合资品牌已经全面失守。这种势头不仅是国内,在全球汽车市场上,例如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中国汽车也正在快速扩张。

    从量到质,中国汽车需要一次涅槃

    虽然在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带动下,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构建起了稳定的基本盘,但是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度过了增量期,存量市场环境下,已经完成了对合资品牌的围剿的中国汽车品牌,想要继续发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互相蚕食。

    因此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出和特斯拉的主动降价策略为导火索,中国汽车市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并延续至今的价格战。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内卷”已经成为别常态,背后的核心原因就是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化能力低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想要实现破局,那么中国汽车市场必须走出去,依靠庞大的海外市场来消化我们的产能。

    但是纵观全球汽车市场,日系、德系、美系以及新晋的韩系品牌已经将现有全球市场份额瓜分殆尽,中国汽车想要发展必需从这些“前辈”那里虎口夺食。不同于其他消费品,汽车无论是品牌经营、渠道搭建、口碑积累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积累,并且这些也都建立在一流的产品实力基础之上。此时的中国汽车产业需要的不是恶性内卷而是良性相互促进,只有将自身技术能力夯实稳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汽车市场上站稳脚跟。

    本次,我们看懂头部车企加速资源整合,本质上就是在夯实自身经营能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为接下来更为残酷的全球竞争做准备。毕竟,无论是大众、丰田还是通用,历经百年经营沉淀,他们的底蕴远非中国车企能比,先要跟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较量,那么自己的拳头必须足够硬,所以出拳之前必须收手并握紧拳头。

    喜忧参半,华系车崛起挑战重重

    目前来看,中国汽车全球化的发展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汽车无论是新能源化还是智能化的产品链已经日趋完善,领先的技术水准配合中国逆天的制造水平,目前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实力可以说是傲视全球。并且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引导下,当下的中国汽车产业依旧在快速进化,这也让中国汽车在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大。

    聊完优势,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中国汽车崛起的重重挑战。首先从宏观来看,当下全球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说白了当下的全球汽车消费者都缺钱,对于汽车这种大额消费大家都比较保守。另外,面对中国汽车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并不会坐以待毙,既然在技术方面已经无法形成优势,那么贸易壁垒与政策限制等非常规竞争手段越来越多,以更高的门槛阻挡中国汽车的步伐。同时,西方更加成熟的西方汽车市场上,更加严苛的技术标准也为中国车企带来了更高的合规成本,这对于车企的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这也是中国车企加速内部整合的一大核心因素。

    除了外部环境的挑战,中国汽车品牌自身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首先就是品牌认知,这也是中国品牌一直以来的短板,过去的很长时间内,我们的产品高度依赖价格战来赢得用户,但是全球市场上更高的运营成本就需要更好的品牌溢价能力来支撑品牌的长线发展。这就需要建立更加长效的本地化运营,其中不仅包含供应链的整合,还有销售服务网络的搭建,其中文化差异等因素都会考验品牌的运营和发展。

    接下来,中国汽车想要真正在全球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由产品出海逐步转变为生态出海。不止中国的汽车产品需要出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要同步进行扩张,同时引入更加严苛的国际化标准,打造全球合规的产品和企业文化体系,逐步由单一产品过渡成为针对各地的完善出行解决方案。好在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已经开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都在不断完善海外工厂布局,中国车企也都开始收缩蓄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一起见证华系车在全球市场的崛起。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