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欧洲Tier 1汽车供应商拟出售6英寸SiC晶圆厂

    欧洲企业仍难以实现SiC晶圆制造业务的盈利。

    据报道,近期供应链消息显示,某欧洲一级汽车供应商(Tier 1)正计划以“升级8英寸SiC产线”为由,出售其6英寸SiC晶圆厂。由于Tier 1企业仍掌控SiC元件及模块的关键市场渠道,甚至拥有采购自主权。业内分析认为,当前8英寸SiC尚未进入真正的商业化量产阶段,该企业表面为升级8寸,实则或因业务获利不佳止损,以缓解经营压力。

    此外,业内分析指出,欧洲SiC产业主要集中在晶圆制造、元件设计及模块组装环节,本土SiC原材料自给率并不高。因此,欧洲与中国的SiC产业互补性显著。

    2023年是欧系与中系SiC产业合作的关键转折点。Tier 1企业博世(Bosch)、整合元件制造商(IDM)英飞凌(Infineon)分别与山东天岳、天科合达签订SiC长期供货协议;意法半导体(ST)与三安光电合资,在重庆建设SiC工厂,从晶体生长、晶圆制造到模块封装进行垂直整合布局。对欧洲企业而言,通过与中系合作获取了低价料源,但仍难以实现SiC晶圆制造业务的盈利,这成为其剥离相关业务的直接动因。

    究其原因,欧洲汽车产业链正面临三重危机:

    • 汽车电动化转型不及预期:欧美市场电动车需求疲软,传统车企转型速度与成效落后于特斯拉、中国品牌等新兴势力,导致欧洲供应链前期投资面临 “资本搁浅” 困境,相关Tier 1企业持续承压。
    • 中美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车企的销售与利润均受冲击。前期加码在华投资的车企更倾向于拥抱中国供应商,使长期合作的欧洲Tier 1企业陷入两难。
    • 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2025年,特朗普对全球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尽管德国三大车企积极与美国政府协商,但尚未取得实质性降税进展。叠加美国消费者受通胀影响购买力下降,欧系车市场再遭挑战。

    受此影响,富士康旗下鸿扬、中美晶集团茂矽、朋程、世界先进、汉磊等中国台湾地区厂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球碳化硅市场规模预测

    根据最新市场研究数据,2024年全球碳化硅市场规模已达到13.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14.8亿美元,而到2037年底,这一数字可能超过82.3亿美元,在2025-2037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高达14.9%。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碳化硅材料在耐高温、耐高压和耐高频方面的卓越性能,使其成为电力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的理想选择。

    碳化硅产业链主要分为衬底制备、外延生长、器件制造和模块封装四个核心环节,其中衬底和外延属于上游材料端,器件和模块属于中游产品端,而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领域则属于下游应用端。

    从应用领域来看,碳化硅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在能源与电力领域,碳化硅器件因其高击穿电压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高压开关设备;在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电动汽车中,碳化硅模块显著提高了电驱系统效率;在电子与光电领域,碳化硅衬底支撑了5G通信和光电设备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37年,电子和光电领域将占据碳化硅市场约30%的份额,而钢铁与冶金领域的黑碳化硅细分市场则可能贡献约54%的收入份额。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想要获取半导体产业的前沿洞见、技术速递、趋势解析,关注我们!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