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固态电池专利曝光!2200TOPS算力只是前菜

    亦之同学头像亦之同学头像
    亦之同学06-13

    2025年6月13日,小米汽车一项名为“固态电池复合电极与制备方法及包含其复合电极的固态电池”的专利正式公开,瞬间点燃行业对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想象。这份编号CN114XXXXXXXX.X的文件。

    专利的核心突破直指固态电池最大痛点——离子传输效率。传统厚电极中金属离子需穿越曲折路径,如同在迷宫中寻找出口;而小米的创新设计让固态电解质沿集流体厚度方向**垂直贯通电极层**,形成一条“离子高速路”。

    这种类似集成电路垂直导通的思路,将离子传输路径缩短30%以上,传输速率提升40%,同时实现电极载量和倍率性能的双重飞跃。

    更关键的是,该结构兼容聚合物-金属盐固态电解质体系,为量产工艺留下柔性调整空间——这正是小米2023年预研固态电池技术的延续,当年实验室已实现能量密度1000Wh/L、-20℃放电性能提升20%的突破。

    技术路线图揭示雷军的“固态野心”:从半固态过渡到全固态突破的阶梯式战略。2025年测试车SU7 Pro搭载的固液混合电池(电解液含量<10%)已是前哨战——能量密度135kWh、CLTC续航1100km、12分钟快充500km、-30℃续航保持率82%,这些参数验证了高压平台兼容性与低温适应性。

    而全固态研发聚焦硫化物路线,目标直指450Wh/kg能量密度与1500km以上续航。小米通过战略投资合肥因势新材料,补上硫化物电解质“最后一环”,后者专利技术攻克了电解质对空气敏感、电化学稳定性差的行业难题,为2027年量产扫除关键障碍。

    尽管宁德时代预测全固态电池需8-10年,国轩高科瞄准2030年,小米却计划2026年Q4在SUV车型“摩德纳”上量产半固态电池,成本压至120美元/kWh以下。

    此次专利公布更释放明确信号:2027年全固态装车已从愿景升格为技术承诺。这比欧阳明高院士提出的“中国全固态颠覆性突破时间表”更为激进——院士曾断言需满足2027年首批装车且5-10年内市占率1%的双重条件。

    小米的底气来自“自研+投资”双轮驱动:控股卫蓝新能源、合作清陶能源,56项专利构筑知识产权壁垒,而瀚星创投对电解质企业的精准投资,则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产业化路径。

    成本关首当其冲——半固态电池初期成本比液态高40%,小米计划通过2026年半固态电池规模化摊薄成本,并利用HyperOS系统实现电池健康智能管理,延长寿命以均摊用户持有成本。

    供应链关更为凶险:硫化物原材料(如硫化锂)全球产能不足,小米目前自给率仅30%,正加速与赣锋锂业等企业共建闭环供应链。安全关则是终极考验:尽管固态电池解决锂枝晶穿刺问题,但《科学》杂志警告更高能量密度可能引发更剧烈热失控。小米的复合电极结构通过聚合物-金属盐电解质优化热稳定性,未来需结合“预-导-构-隔-疏”五重防护(如智己L6方案)才能跨越安全鸿沟。

    当智己L6以半固态电池实现1000km续航、蔚来半固态电池包成本仍高达30万元时,小米专利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一条兼顾性能与商业化的可行路径:用离子传输革新提升效率,以渐进路线控制风险。

    这场固态电池竞赛的本质,早已超越技术参数之争,而是生态整合能力的终极对决——谁能将材料研发、芯片控制、智能系统、成本管控编织成网,谁就能在2027年摘下新能源王冠上的宝石。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