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广汽集团、中国一汽、东风汽车、赛力斯集团、吉利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比亚迪汽车先后对外发声表态,就“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作出承诺。
这事的背景,其实还是某头部新能源车企降价太狠,有点惹众怒被群起而攻之后的余波。这一宣布,考验一众车企真正资金实力的时候就到了。
这波账期缩短的操作,看着是给供应商松绑,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动手术。对行业长远发展而言,压榨供应链确实不是长久之计,健康的产业链才能跑得更远。
过去几年,包括汽车在内的许多行业,其账期问题就像个无底洞,供应商交货后等上大半年才能拿到钱,有的甚至拖到快一年。

网络图片,侵删
这生意简直是在玩心跳,供应商被逼得拆东墙补西墙,哪还有心思搞研发?最后倒霉的还是整体质量。
有些车企还喜欢用商业汇票踢皮球,万一自己暴雷,供应商手里的票子直接变废纸。这种玩法,早晚把整个行业拖垮。
政策这次是真动刀子了。6月1号新规落地,大企业采购必须60天内结账,商业汇票这种拖延战术也被叫停。
以前那些“等甲方打款我再付你”的套路彻底行不通了。政策加行业自律双管齐下,终于让车企们坐不住了。
一汽等国企这次带头冲锋,把账期砍到60天,一次性到位。

一汽搞了套数字化监控系统,付款流程从原来的拖拖拉拉变成72小时内搞定。东风更绝,直接当起产业链链长,把审批环节砍掉四成。广汽说得更直白,供应链健康了,车子才能造得好。这些动作看着是让利,实则是逼着自己提高效率。
账期缩短最直接的受益者,肯定是中小供应商。以前钱卡在车企手里,买个设备都要算半天。
现在回款快了一倍多,终于敢往自动化产线砸钱了。这种正向循环,比车企天天逼着降价实在多了。

但对某些还在盈亏线上挣扎的车企来说,这可不是简单少占点便宜的事。那些毛利率聊胜于无的厂商,现金流突然收紧,搞不好自己先扛不住,就要现原形了。说白了,这次改革就是在逼着车企把内功练好,别老想着靠拖账期活着。
好消息是,国内的头部车企,库存基本在2个月内,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车,基本上两个月就能卖出去。
但之前他们给供应商货款账期,大都在100天以上,这些钱都留在车企账户上,光是利息就不少,所以这些车企,是绝对有能力在60天内结账的。

有意思的是,这次几家车企的表态各有侧重。吉利整出个价值链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告诉大家别互相坑了。
赛力斯更实在,直接把60天写进长期合作准则。吉利打算把付款记录算进ESG评级,广汽招标时给准时结账的企业加分。
这种变化背后,是整车厂和供应商关系的重新洗牌。以前是甲方爸爸和乙方孙子,现在得学着当合作伙伴了。
这些招数看着小,却能慢慢改变游戏规则。以后谁再拖欠货款,不光违法,还可能丢订单。市场自己会教他们做人。

钢铁行业之前因为车企压价太狠,都快没利润了。有些主机厂更绝,搞个供应链金融平台,硬是把融资成本转嫁给上游。现在新规出台,他们可以喘口气了。
京东这类供应链服务商,倒是先嗅到商机,忙着帮车企优化物流和采购。有车企通过他们的系统,把采购周期从21天压到7天。这种效率提升,比克扣供应商靠谱多了。说白了,未来的竞争不是看谁能拖,而是看谁跑得快。
回看这场改革,政策刚出时,很多人觉得又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想到几家大厂真刀真枪干起来了,这说明行业已经痛到不得不变的地步。

价格战打到现在,除了互相伤害什么都没留下。再这么卷下去,恐怕连累整个制造业。
那些还在观望不跟的车企得想清楚了,这场变革没有回头路,要么主动适应,要么被淘汰。
供应链就像人的血管,淤堵久了迟早要命。通畅了,整个产业才能活得健康。
这次行动,其实既是打响了行业反内卷的第一枪,也是全行业自救的起点。当车企开始比谁付款快,而不是谁降价狠的时候,这个市场才算真正成熟。那些准时支付的资金,终会变成驱动行业升级的燃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