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若再买车,一定坚持“3不买”:不是制造焦虑,是花60万买的教训

    很多人买车时,最容易被几件事吸引:配置高、能耗低、外观拉风。

    我以前也是如此——

    从10万的油车,到20万的混动车,再到30万的新能源,我一步步“升级”,以为自己越买越聪明。

    但现实狠狠给我上了一课。

    10年里三辆车,花出去近60万,踩过的雷、后悔的瞬间,远比我当初设想的多得多。

    现在再让我选,我一定会坚持“3不买”。

    不是唱反调,也不是故意找茬,而是真经历过就会明白:

    有些车,是真的有大问题——千万不要碰!

    01 销量逐步减少的“油混汽车”

    我不知道大家现在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还觉得——油混车依旧是“省心、省油、省钱”的代表?

    但放在2025年来看,它真的“不行了”。

    你随便翻一翻数据就会发现:

    2024年,插电混动(PHEV)的销量占比,已经高达71%;

    而传统油混(HEV),只剩下13%,几乎成了“边角料”。

    要知道,这个比例在2018年几乎是反过来的。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就是大家发现这种车,并不是很省钱。

    以某日系油混车为例,同款燃油版14万,油混版15万多,贵了不少钱。

    可真开起来,每百公里顶多省个1.6升油,折算下来每公里省1毛多。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万块,得跑多少公里才能省回来?

    按照一年开2万公里算,可能至少需要6年。

    而这个时间,很多可能可能还没跑到,就要换车了!

    另一方面,它的综合表现,也完全比不上插混。

    毕竟,插混可以“只电不油”,城区通勤0油耗,周末远行再加油。

    “一车两用”且不说,还更省、更静、更智能,连配置也高出一截。

    再加上绿牌不限行、不限购,养车政策也更宽松。

    说句难听的,真没什么理由,去“花更多的钱”买一台油混车了,不是吗?

    02 “高价低压”的电车 —— 没800V,慎买!

    说完油混,再来说说纯电车。

    我买的第三辆车,是一台接近30万的纯电车型。

    当时选车也算认真:

    品牌比了、续航看了、配置也不差,唯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它是400V平台。

    当时觉得,家用为主,慢点也能忍。

    可真用起来才发现,这不是“慢点”的问题,而是体验差一大截。

    夏天开空调、冬天开暖风,掉电特别快;

    去充电站,人家800V十几分钟搞定,我半小时还在原地等。

    更让人难受的是,现在800V已经下放到15万级别。

    极氪、深蓝、昊铂、甚至比亚迪都已经“卷”起来了,400V俨然成了“上一代技术”。

    此外,超充网络正快速铺开。

    像华为去年就提到,会和合作伙伴一起建设10万根液能超充;

    同时,比亚迪最近刚宣布:要和小桔、新电途共建1.5万做闪充桩…

    参考这些企业的进程,不是说3-5年后,车被淘汰的问题。

    可能今年刚入手,明年就跟不上时代了,直接变得很难卖。

    说白了,400V不是不能买,但放在2025年这个节点上:

    预算超过15万还选它——真的会吃大亏。

    03 最后,就是那些燃油小车。

    有人可能会说:“我预算就十几万,买个合资小油车代步,有啥问题?”

    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人生的第一辆车,就是十来万买的合资燃油小车,觉得皮实、省油、毛病少,反正开不坏。

    可现在再回头看,我想说——这种车,在2025年真的不值得买了。

    原因有三:

    首先,保值率崩了。

    以前十来万买合资车,三年还能卖个七八万。

    现在?

    同款车型跌得比新能源还狠,三年打6折是常态,部分品牌甚至直接“腰斩”。

    其次,体验落后了。

    你看看现在十来万的国产新能源,智能座舱、大屏、辅助驾驶、冰箱彩电全都有;

    而那些燃油小车,还是硬塑料内饰、没有电动座椅、全靠手动调节,开着就像回到十年前。

    最关键的是——不实用了。

    因为买个小车,也就是图城市代步,很少、或者说完全不上高速。

    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车无疑更香。

    毕竟,用电才几分钱一公里;用油呢?动辄4毛起步!

    就这种情况,真没必要买了,不是吗?

    .万次阅读
    81评论
    50赞同
    收藏
    分享
    81评论
    50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