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南北大众能否守住合资车企最后一道防线?

    刚刚过去的5月,中国车市仍在持续分化,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显著。

    作为老牌的合资车企,南北大众相继交出答卷:

    一汽-大众5月整车销售128,303辆,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大众品牌销售73,001辆,同比增长2.8%,奥迪品牌销售46,000辆;

    上汽大众5月终端销量达到8.7万辆,同比增长4.3%。

    在合资品牌整体疲软、转型艰难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虽算不上亮眼,却足以成为合资阵营中最坚挺的一支守卫力量。

    毕竟,这年头,有勇气主动发布销量数据的合资车企,已经屈指可数。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自主品牌攻势愈猛、市场格局持续洗牌,南北大众,还能守住合资车企的最后一道防线吗?

    合资失守,自主狂飙

    近年来,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下,合资品牌市场压力与日俱增。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节节攀升,2024年已升至史无前例的65%。

    而作为此消彼长的另一端,合资品牌的份额则被不断压缩,跌至历史低位。

    根据行业预测,这一趋势在2025年料将继续强化,自主品牌全年市占率有望突破七成。

    而在这场份额争夺战中,日系、美系等传统合资品牌遭遇重创——日产、本田、通用等在华合资企业逐渐式微,销量骤减,韩系、法系等合资品牌更是呈现“掉队”之势。

    大众与丰田,合资阵营最后的支撑点

    在这场合资“保卫战”中,能继续维持规模与话语权的,仅剩大众与丰田。

    其中,大众凭借南北大众双合资格局与深厚的品牌根基,仍在国内市场维持较高体量与较强渠道能力,成为合资阵营中为数不多还在“拉锯战”中坚守阵地的品牌。

    从最新发布的数据看,无论是一汽-大众继续稳定燃油车基本盘,还是上汽大众稳中有升的月度销量,在守住燃油车基本盘的同时,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

    在当下这个电动化尚未彻底取代燃油车的“过渡期”,这一能力尤显重要。

    不只是守成,更在谋“反攻”

    大众也深知,仅靠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守”是不够的,没有电动化转型,在中国市场就没有明天。

    在4月的上海车展上,南北大众分别发布了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下一步电动化布局:

    一汽-大众推出首款基于CMP平台、搭载高性能CEA电子电气架构的A级纯电轿车;

    上汽大众则发布了大众品牌在华首款增程式B级SUV。

    两款战略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量产。

    此前,大众汽车集团曾表示,到2027 年,集团将在中国上市超过 20 款电动化车型,南北大众两家合资车企将成为此轮电动化攻势的绝对主力。

    一汽-大众计划自2026年起投放11款全新车型,其中6款为纯电动,2款为插电式混动,2款为增程式,以及1款燃油车型。

    这也表明,南北大众试图借助平台架构焕新、扩大产品投放、贴近中国市场需求的方式,加速电动化转型,并提升在合资市场的竞争力。

    能否守住这道防线?

    南北大众的5月成绩单,是一次阶段性的小胜,在传统合资品牌纷纷陷入苦战之际,大众凭借强大的体系力仍保持稳定输出,已经难能可贵。

    但在智能化、年轻化、电动化驱动的新汽车消费时代,大众不能有丝毫放松,未来的应变速度、技术路径以及品牌沟通能力是否足够快、足够“本土化”,将成为其未来能否继续守住市场的关键。

    与其说大众是在捍卫合资的“最后一道防线”,不如说,它正在为“下一轮突围”争取最后的窗口期。

    答案未定,但时间已经不多。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