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手车市场刮起一股“怪风”——一批行驶里程不足10公里、甚至未撕座椅保护膜的新车,打着“准新二手车”名号低价甩卖,价格比4S店便宜15%-20%。这种“零公里二手车”销量暴涨,但争议也随之爆发。

产业链揭秘:谁的“套路”?
这类车辆来源复杂:部分来自车企滞销库存,以员工内部价或经销商回购名义过户;也有经销商为完成销量任务,主动上牌后低价转卖。例如,某国产SUV指导价12万元,上牌后“二手价”仅9.8万元,省去购置税还能贷款分期,吸引大批消费者下单。
争议升级:长城董事长怒斥“行业毒瘤”
6月5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批评:“这就是车企内卷的畸形产物!表面让利消费者,实则破坏市场规则!”他指出,这类车辆规避新车质保条款,售后维修责任被转嫁给消费者,更可能暗藏“调表车”风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5月,“零公里二手车”投诉量同比激增230%,主要涉及三电系统拒保、事故车翻新等问题。

消费者亲历:捡便宜反被坑
杭州车主小李向媒体爆料,他以8折购入一辆“零公里”新能源车,使用2个月后电机故障,却被厂家以“二手车不享受首任车主权益”为由拒保,维修费高达1.2万元。“买车时销售承诺‘和新车一样’,现在全不认账!”类似案例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监管出手:新规或将终结乱象
商务部近日回应,已启动“零公里二手车”专项研讨,拟规定:车辆出厂6个月内且里程低于500公里的,必须按新车标准提供质保;销售时需公示车辆上牌原因及历史记录。业内人士预测,新规或使车商利润缩水30%,但能保护消费者权益。

头条说:
“零公里二手车”看似薅了车企羊毛,实则暗藏风险。消费者下单前务必核实车辆来源、质保条款,要求签订书面售后协议。这场行业“灰色游戏”能否规范化,我们持续关注!
(本文数据来源:工信部公开文件、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报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