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5年前提起插混车,谁不是一脸嫌弃?
“花着电车的钱,还得加油”“不纯不油,中不中、西不西”——
就连身边很多懂车的朋友,都直言:“插混就是个妥协的方案,注定没前途。”
但现在呢?形势变了。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混动汽车市场里,插电混动的销量占比高达71%了,而油电混动只剩下13%。

而搞出这一波爆发的,不是丰田这种老牌油混专家,而是比亚迪!
它靠一个叫“DM-i”的技术,直接把插混从边角料,打成了主力选手,销量一度碾压丰田油混好几倍。
这就让人好奇了——
明明丰田做油混几十年,技术成熟、品牌强,为什么偏偏被“比亚迪的插混”反超了?

01 是因为“政策问题”吗?
聊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比亚迪的插混”能火,是靠政策推出来的。
毕竟,插混能上绿牌,免购置税、不限行,还有各种新能源补贴;
反观丰田油混,只能上蓝牌,没补贴,还可能受限行——
这一来一回,谁还买油混?
听起来,确实挺有道理。
但真要说这就是核心原因,那就太表面了。
因为税费减免的那点优势,早就被“丰田油混”的大降价抵消了。

就拿凯美瑞来说,曾经指导价20.28万,甚至要加价提车;
而现在,最低裸车价直接干到15万出头,优惠幅度能顶好几个“购置税”。
参考这个价格,政策那点“小便宜”,根本不够看。
至于“蓝牌限行”,也就集中在个别大城市的部分区域——
对大多数人来说,影响微乎其微。
考虑到这些客观情况,这直接说明了:
即使把政策红利抹平,油电混动还是很难翻身——政策绝不是核心原因!

02 核心原因是什么?
核心原因在于:产品逻辑不一样,体验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丰田油混的核心理念是“省油”——发动机主导,电机只是辅助。
不能插电,电池也只有一两度,技术成熟但“老派”,本质上还是油车的延伸。
说白了,就是“油车加点电”。
再省油,你还是得加油,还是要跑油站;
起步声音大,驾驶感也没有什么科技感,本质上,还是一台“优化过的传统车”。

而“比亚迪DM-i插混”完全反着来。
它主打“用电优先”,电机驱动为主,发动机作用更多,电池容量更大。
而且能外接充电,整套系统思路更像一台“电车加了油箱”。
所以体验也完全不一样:
市区通勤基本靠电,一周充一两次电就能跑,安静、丝滑、起步快,和纯电几乎无异;
即便高速亏电,油耗也不高,发动机工况轻松,整体感受比油混轻松得多。
一圈用下来,消费者发现:
DM-i不仅更便宜,更省油,而且更像一台“高一级的车”。
自然而然的,销量逐步就超越油混了。

说白了,这就是“先进”战胜了“落后”!
也正因为如此,据汽车媒体 carscoops报道:
丰田汽车计划在2026年初亮相的第13代卡罗拉车型上,将采用比亚迪的DM-i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
丰田自己都计划如此了,谁强谁弱不是很明确了吗?

03 还有什么原因?
此外,除了技术上的“方向对了”,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比亚迪的打法,彻底变了。
丰田还在用传统车企那一套——
很多零部件都靠外采,每个零部件都要兼顾全球供应商的利益;
尤其是本土那套老旧体系,动不得也改不了。

而比亚迪呢?
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制造,几乎全是自研自产,体系完整,效率极高。
别人是买回来拼一拼,它是自己造、自己装、自己优化。
结果就是:成本压下来了,体验反而更一致、更高级。
你看比亚迪DM-i的车,价格做到十来万,配置却堆到让人眼红:
大屏、智能座舱、电动座椅、L2辅助驾驶,甚至还标配热泵空调。
再看丰田的卡罗拉、雷凌、凯美瑞……
贵不说,内饰简陋,车机落后,还是那套“能开但没惊喜”的油车思路。
再加上比亚迪的“快节奏打法”——一年一小改,两年一大改,价格还越改越便宜。
就丰田这样的节奏,怎么可能抗衡呢?

总的来看就是:
插混的逆袭,并不是哪一个技术细节赢了谁,而是整条产品逻辑换了方向。
丰田油混是油车的尽头,比亚迪插混是电车的开端——
这不是同一个赛道的竞争,而是思维模式的分水岭。
再加上比亚迪的自研自产、配置又高又便宜——
丰田的油混,自然就越卖越落寞了,不是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