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负债5846亿却手握1549亿现金、每分钟造出23辆车,另一家负债2.4万亿、现金枯竭、楼盘烂尾,表面相似的负债数字下是截然不同的商业本质。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一句“现在汽车产业里的‘恒大’已经出现”的发言,引发资本市场对比亚迪财务状况的广泛关注。
不少舆论将目光聚焦于这家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的高负债经营,质疑其可能隐藏类似恒大的风险。当“车圈恒大”的标签在网络迅速发酵时,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以详实财务数据回应,揭示了这场类比背后的认知误区。
01 企业家基因分野:技术派与资本派
王传福的比亚迪发展史是一部技术攻坚史。这位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将自主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作为企业核心战略。
他带领比亚迪在电池技术领域持续突破,构建了覆盖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与储能业务的产业闭环。近三十年来,比亚迪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稳定在7%-10%,仅2024年研发投入就高达542亿元。
技术驱动使比亚迪形成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核心技术壁垒,产品差异化优势明显。
许家印的恒大则演绎了资本扩张的另一种剧本。凭借高杠杆融资,恒大迅速扩展房地产业务版图,进而跨界文旅、健康、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这种扩张模式缺乏技术护城河与产业协同支撑。当恒驰新能源车项目启动时,**高负债与技术能力不足的双重缺陷**令其难以形成真正竞争力,最终导致巨额资金消耗却无法实现有效回报。
02 财务结构真相:健康血脉与癌症晚期
表面看比亚迪与恒大都是“高负债”企业,但深入分析则揭示天壤之别。
截至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总负债5846.68亿元中,95%属于无息经营性负债,主要为应付账款等供应链资金沉淀。其有息负债仅占5%(约286亿元),而**现金储备高达1549亿元,足以覆盖有息负债的5.4倍。
更惊人的是,比亚迪2024年利息收入(24.84亿元)甚至超过了利息支出(20.94亿元)。
恒大危机爆发时的财务状况则触目惊心:总负债2.4万亿元中,有息负债占比超80%,且多为高息美元债,利率高达12%以上。2023年半年报显示,恒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40.47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130%,深陷资不抵债境地。
2025年5月,恒大地产新增3起被执行案件,执行标的合计超14.2亿元,累计被执行金额已突破826亿元。
03 经营模式对比:产业协同与多元失控
比亚迪构建了自成一体的产业生态系统。其业务覆盖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三大领域,彼此形成强力支撑。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业务直接使用自有电池产品,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盈利空间。这种垂直整合模式在疫情期间展现出强大韧性——当其他车企因供应链中断停工停产时,比亚迪仍能依靠内部供应维持生产。
恒大则是多元失控的典型案例。从地产迅速扩张到文旅、健康、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各业务线缺乏有效协同与相互支撑。
当地产主业遭遇政策调控和市场萎缩时,其他业务无法提供现金流支持,最终形成巨大的偿债压力与资金链断裂风险。
04 市场态势反差:全球进击与崩盘清算
2025年2月,比亚迪市值突破1万亿元,5月再创新高站上1.2万亿,年内A股累计上涨约40%。支撑这一市场表现的,是其强劲的全球扩张态势:2025年1-4月海外销量达285,170辆,同比增长105%,占其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20.99%。
比亚迪已在欧洲、东南亚、巴西等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并在匈牙利设立欧洲总部。其纯电动车出口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23%跃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38%。
恒大则走向另一极端。2024年1月,香港高等法院对恒大发出清盘令,委任专业人士担任清盘人,恒大成为港股史上最大规模清盘案例。许家印本人被采取强制措施,个人资产大幅缩水——其在香港的布力径豪宅以4.7亿港元售出,较一年前市场估价减值近半。
截至2025年5月,恒大股票仍处于停牌状态,重组前景黯淡。
2025年2月,比亚迪单周销量环比暴增542%,达到2.89万辆;5月,其市值突破1.2万亿,年内股价上涨40%。与此同时,恒大正在香港法院接受清盘聆讯,累计被执行金额超过826亿元。
当人们审视比亚迪5846亿负债时,需要看到其中95%是无息经营性负债,有息负债仅占5%,且公司手握1549亿现金储备;而恒大的2.4万亿负债中,80%是高息借贷,现金几近枯竭。
比亚迪的负债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弹药库,恒大的负债是击鼓传花的金融游戏。两者本质差异,判若云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