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多部门重拳出击!无序价格战按下“刹车键”,汽车行业迎来新变局


    2025年6月,中国汽车行业掀起一场关于“无序价格战”的监管风暴。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书,到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密集表态,一场旨在整治行业恶性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正在全面展开。这场风暴背后,是汽车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产业链承压、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深层危机。


    一、价格战硝烟再起,行业利润跌破警戒线

    2025年5月下旬,某头部车企率先发起“价格闪电战”,旗下22款车型最高降价5.3万元,引发行业连锁反应。吉利、零跑、智己等品牌迅速跟进,新能源汽车市场陷入新一轮价格混战。然而,这场看似热闹的促销背后,却是行业利润的持续恶化。

    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更严峻的是,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零售损失近2000亿元,经销商生存状况堪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查显示,2024年汽车经销商盈利比例仅为39.3%,亏损比例高达41.7%,4S店退网数量达4419家,行业首次出现负增长。

    “价格战没有赢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直言,“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于成本价销售,最终导致研发投入不足、产品质量下滑,甚至引发安全隐患。”某头部车企高管在内部会议上坦言:“降价带来的销量增长只是饮鸩止渴,长期来看,企业利润被压缩,供应链企业生存困难,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二、多部门联合亮剑,整治行动全面升级

    面对行业乱象,监管部门果断出手。2025年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明确反对以低于成本价倾销、虚假宣传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工信部随即表态支持,并宣布将加大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也同步部署行动。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指出,将针对“内卷式”竞争问题症结,因业施策、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市场监管总局则联合中央网信办、商务部等部门,约谈部分平台企业,要求其规范经营行为,抵制低价倾销、互黑互踩等乱象。

    监管部门的重拳直指行业痛点。例如,针对车企长期拖欠零部件供应商货款的问题,监管部门要求限期落实缩短账期政策,以此削弱整车企业降价空间,改善供应链财务状况。此外,监管部门还将加强对汽车企业和产品生产准入的要求,从源头提升行业整体能力和产品质量。


    三、价格战背后的深层危机:产业链断裂风险加剧

    价格战的连锁反应已蔓延至整个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企业首当其冲。某电池供应商负责人透露:“车企压价导致我们利润微薄,甚至不得不以次充好,否则根本无法生存。”下游经销商更是苦不堪言。某合资品牌经销商表示:“降价促销看似热闹,但厂家补贴不到位,我们每卖一辆车都在亏钱,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更严重的是,价格战可能引发产品质量隐患。中汽中心董事长安铁成指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功能依赖持续、高质量的售后维护,一旦企业破产退出,供应商往往不会承担售后服务责任,智能化功能维护、更新中断概率大幅增加,产品将随时面临无法正常使用的风险。

    “低价竞争的尽头是质量崩塌。”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警告,“如果任由价格战蔓延,中国汽车行业可能重蹈摩托车行业的覆辙——当年中国摩托车企业以低价席卷东南亚市场,但因质量不过关最终被日本品牌反超,如今在东南亚市场几乎难觅中国摩托车的踪影。”

    四、破局之路: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如何打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正在探索破局之道。

    1. 政策引导:建立理性竞争机制

    中汽协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价格竞争合规指引》,明确降价幅度与成本变动挂钩机制,要求车企公示降价车型的成本构成变动。此外,监管部门可借鉴欧盟《汽车安全召回条例》,完善质量追溯制度,要求车企对降价车型建立零部件溯源体系,每季度提交质量风险评估报告,违规减配最高罚款销售额5%。

    2. 企业转型:以技术创新替代价格竞争

    比亚迪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借鉴。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垂直整合和规模效应,比亚迪实现了“油电同价”到“电比油低”的跨越,其产品不仅价格具有竞争力,质量、性能也领先合资品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价格战是低水平的竞争,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


    3. 行业协同:构建新型整零关系

    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建议,建立彼此赋能、相互成就的新型整零关系。例如,车企可通过技术共享、联合研发等方式,帮助零部件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从而降低整体成本,而非单纯压价。

    4. 消费升级:以优质服务提升品牌价值

    崔东树指出,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车企应通过更好的产品、更强的产品魅力促使消费者乐于换购,而非简单降价。例如,蔚来汽车通过换电服务、用户社区等差异化策略,成功打造了高端品牌形象,其车型售价普遍高于同级别燃油车,但仍受到市场认可。

    五、未来展望:高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

    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正式告别“野蛮生长”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监管部门的重拳整治,将倒逼企业回归技术创新、品质提升的正道;行业协会的倡议引导,将推动行业建立理性竞争机制;企业的自我革新,将为中国汽车品牌赢得全球竞争力。

    “价格战是短视的,价值战才是长远的。”安铁成表示,“中国汽车行业要想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必须摒弃内卷式竞争,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动力,以产品质量为关键基石,以合作共赢为生态保障。”

    在这场监管风暴中,中国汽车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价格的厮杀,而是技术、品质、服务的全方位比拼。唯有如此,中国汽车品牌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