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中国摩托兴衰记:从全民造富梦到摔得稀碎的产业往事

    威哥看事件头像威哥看事件头像
    威哥看事件06-03


    从炸街神器到时代眼泪

    现在的00后可能想象不到:二十多年前,摩托车油门一拧,简直像拧开了黄金矿脉。满大街都是“突突突”的轰鸣声,骑摩托的小伙比开宝马的还拽——那时候谁要是跨上一辆“大阳125”,姑娘们的眼神能追出三条街。

    可谁能想到,当年喊着“比本田还本田”的摩企老板们,后来连厂房都得拆了卖废铁?从万人追捧到集体翻车,中国摩托车的故事,活脱脱一场工业版的“大富翁游戏”。

    全民造摩托:拧个螺丝就能当厂长

    80年代末的中国,刚尝够自行车的慢,突然被日本摩托开了眼。本田幼兽像个灵活的铁皮怪兽,省油耐造还能驮货,二手货都能卖出天价。但普通人摸摸口袋——好家伙,一台摩托够买半套房,咋办?

    “自己造!” 广东的作坊老板率先拍板。反正本田长啥样,拆开了照着画呗!很快,“嘉陵”“建设”们冒了出来,名字听起来像亲兄弟,发动机拆开一看,连螺丝孔都跟本田长得一模一样。

    最疯狂的时候,全国300多家摩托厂扎堆冒头:重庆的山沟里,村办企业用三轮车拉着零件组装;浙江的小作坊把“YAMAHA”改成“YAMANA”,商标歪歪扭扭照样贴。有个老板吹牛皮:“我这台车,发动机比本田多俩缸!” 结果跑了三个月,活塞环直接熔缸里了。

    那时候的重庆摩企老板多风光?西装革履别着大哥大,奔驰车里谈“全球战略”,酒桌上拍着胸脯:“三年超本田,五年灭雅马哈!” 工人进厂都得托关系,比现在进互联网大厂还抢手,毕竟流水线拧螺丝,拧出来的都是钞票。

    巅峰有多野?全球每10辆就有6辆中国造

    90年代末到2005年,中国摩托迎来“爽文剧情”:年产2000万辆,全球每卖出10辆,6辆都是中国造。越南街头放眼望去,全是“重庆造”的红尾巴摩托;非洲黑兄弟骑着“力帆”越野,一路扬尘喊“Chinese no.1”!

    但魔幻的是,利润比纸还薄。为啥?全在搞“价格内卷”:你卖5000,我送头盔雨披;你降300,我直接赊账给经销商。到后来,一台车利润只剩几十块,老板们干脆不造车了,卖“生产许可证”更来钱!交10万就能贴我的牌子,至于车会不会散架?“关我啥事?”

    最荒诞的是抄袭官司:A厂告B厂仿本田,B厂反告A厂抄铃木。法官挠头:“你们不都是照着日本图纸画的吗?” 但老板们不在乎:“先仿得像,先上市圈钱,技术?那是啥能吃吗?”

    禁摩令一下,油门踩进坑里

    2004年,“禁摩令”像突然踩了急刹车。北京、上海率先喊停:摩托车不准进城!紧接着,全国60多个城市跟风,一夜之间,炸街神器变“城市毒瘤”。

    内销凉了,那就冲出口!可东南亚人骑了两年发现不对劲:中国摩托爬个坡能掉三个螺丝,雨天骑一趟,发动机能进水养鱼。越南人集体换本田,非洲兄弟也摇头:“你们这摩托,骑两年能散成零件盒!”

    更要命的是,日本车企看中国玩低价玩得嗨,直接下场降维打击:本田在泰国建厂,雅马哈在印尼设厂,价格比中国车贵不了多少,质量却甩十条街。中国摩托从此戴上“低端货”帽子,出口利润薄得像张纸。


    从摩都到废墟:力帆破产,嘉陵卖厂房

    2010年后,摩托圈彻底“凉凉”。老大哥嘉陵靠卖厂房续命,力帆老板尹明善转行搞足球、造汽车,最后把自己搞破产重整。重庆曾经上百家摩企,如今只剩几家大厂苟着,当年焊车架的工人,不少转行送起了外卖。

    那些印着“XX本田”的摩托车呢?早被丢进废品站了。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经销商欠的货款收不回,小厂老板卷款跑路,连法院都堆满了“谁抄谁”的官司卷宗。

    这场泡沫教会我们什么?

    摩托车的故事,像面镜子照出中国制造的老毛病:靠山寨起家,用价格战互掐,没技术没品牌,风口一来全扎堆,风一停摔得最惨。

    现在看新能源车,是不是有点眼熟?几百家车企抢赛道,电池比能量密度,车机比屏幕大小,跟当年摩托厂比谁仿得更像,本质上没啥区别。

    但教训总得记住:当年重庆摩企老板要是把吹牛皮的功夫花在研发上,今天说不定真有中国版“本田”。制造业从来不是“快钱游戏”,当潮水退去,只有扎扎实实干技术、做品牌的企业,才能不变成下一个“摔车”的故事。

    毕竟,电动车要是也搞成“骑两年就自燃”,那可就不是一地鸡毛,是一地火星子了。

    次阅读
    69评论
    59赞同
    收藏
    分享
    69评论
    59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