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奇瑞智能化“全面开战”

    HQbusiness头像HQbusiness头像
    HQbusiness06-03

    两个月前,奇瑞以“油电同智,全球同行”为主题,发布了其智能化战略,再次明确了其“智能化不客气”的态度;如今,不过短短两个月时间,奇瑞再次出手,将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智能业务整合统一,成立全新的“奇瑞智能化中心”,通过整合技术资源,打造一个智能化的“作战集团军”。

    从理念提出到组织重构,奇瑞几乎没有给行业留下思考的空档期。这一系列的动作节奏之快,执行力之强,不仅体现了奇瑞对智能化转型的高度重视,更展现出一家传统车企在战略落地上的雷厉风行。相比“是否要做”,奇瑞显然已将重心放在“如何更快、更强地做”,并率先迈出了关键一步。

    当下,智能化竞争早已不是“谁先试水谁领先”的初级阶段,而是一场拼响应速度、资源整合能力和体系闭环水平的硬仗。尤其是对于拥有强大制造基盘和全球业务布局的奇瑞而言,智能化不再是“加点功能”那么简单,而是一项贯穿整车架构、算法数据、生态服务的系统性工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奇瑞打破原有组织边界,统筹分散在多个子公司的研发资源,不只是一次职能重组,更是一种效率导向的思维转型。

    奇瑞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此次设立“智能化中心”,目标在于全面打通从硬件到底层软件,从感知到决策,从数据到算法的完整链路。在新组织体系下,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数字架构等核心模块实现统一统筹,构建出“硬件—算法—数据—软件—生态—场景”的全链路闭环。这种体系的最大价值在于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提升研发效率,加快技术落地速度。

    从时间轴看,奇瑞对智能化的探索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10年,奇瑞就已涉足智能互联领域,是最早布局该赛道的自主品牌之一。2015年,推出首款自动驾驶验证车型艾瑞泽7,正式迈入自动驾驶技术阶段。此后,奇瑞陆续取得美国加州、中国重庆、合肥、芜湖等地的测试牌照,积累了大量实战数据与经验,这为其构建扎实的技术底座和研发体系奠定了基础。

    不久前在“智能之夜”上,奇瑞推出的“猎鹰智驾”平台,代表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最新成果。该平台不仅拥有强大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还基于AI大模型构建更拟人化的驾驶风格,实现更舒适的行驶体验。在硬件方面,奇瑞通过千兆以太网、SOA架构、多域AI协同技术提供坚实支撑;在软件层面,则借助大模型技术实现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控制的深度融合,增强了系统对复杂路况的理解和应变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奇瑞在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节奏上始终保持理性。以星纪元ES(图片|配置|询价)增程版为例,在上市前,奇瑞针对“猎鹰智驾”系统展开全国范围、多场景、长周期的实地测试,确保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这种严谨验证的背后,是对智能技术应用风险的敬畏,也体现了奇瑞务实、审慎的技术价值观。

    这套价值观贯穿于其长期的研发战略之中。截至2024年,奇瑞累计研发投入已超1000亿元,建成八大海外研发中心、300多个“瑶光实验室”,构建起“日不落”的研发网络。在巴西、沙特、俄罗斯等地,奇瑞还开展极端环境下的整车测试,验证其全球适应性。目前,奇瑞已累计获得超过13,000项专利,并拥有超过5,500人的智能研发团队,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多个前沿方向。

    当然,技术与资源只是基础,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执行力。以往,不少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往往受困于组织惯性,导致技术难落地、市场响应慢。而奇瑞此次“整建制重构”打破部门壁垒,重组资源流向,让技术、组织与市场形成统一体。这不仅提升了智能技术从概念到量产的效率,更强化了跨团队间的协同能力,最终提升的是用户体验。

    由此观之,“奇瑞智能化中心”的设立,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组织整合,而是奇瑞智能化战略进入深水区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奇瑞正在从“点状突破”转向“系统作战”,从“分散发力”转向“统一调度”,从某项技术的展示,真正迈入产品与体验的全面落地阶段。对于一家以工程技术见长的传统车企来说,这种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不是简单追随趋势,而是先构建起适合自身的路径,再用体系化能力推动落地。

    在这样的逻辑下,奇瑞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智能化态度:不再观望犹豫,而是主动厘清思路、整合力量,率先建立起面向未来竞争的底层结构。这种清晰、果断的选择,也很难不让人重新审视传统车企的智能化潜力。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