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雷军与余承东的「隔空对话」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火药味推向顶点。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交锋,实则是两家中国科技巨头在智能手机、汽车、生态系统等领域十年竞争的集中爆发。

一、事件导火索:余承东的「差生理论」与雷军的「仰望论」
5月31日,余承东在「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的发言引发轩然大波。他虽未点名,但矛头直指小米汽车:「从其他行业来的公司只做一款车就卖爆了,虽然产品可能不是那么好,但卖得很爆。」更犀利的是,他直言「按华为标准无法出厂」,这番含沙射影的言论甚至导致直播间被封禁。
余承东的「差生理论」背后,是华为每年超200亿的汽车研发投入和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绝对自信。他强调鸿蒙智驾「不是第一阵营,而是第一名」,暗讽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的成功依赖品牌流量而非技术实力。

仅隔一天,雷军便以「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强势回应。他晒出小米SU7五月交付量超2.8万台的成绩单,并透露小米YU7将于7月量产。小米高管卢伟冰、王化也迅速加入战局,用「十倍投入做一辆好车」「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等言论反唇相讥。
二、十年恩怨:从专利战到生态博弈
这场交锋并非偶然,而是小米与华为长期竞争的延续:
1. 折叠屏专利之争:2023年,余承东指责小米「龙骨转轴」抄袭华为「双旋水滴铰链」,小米则晒出专利证书自证清白。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受理华为对小米的专利侵权诉讼,涉及通信、影像等核心技术。
2. 手机市场龙虎斗:2025年Q1,小米以19%的份额与华为并列国内第一,但高端市场仍由华为主导。小米15 Ultra靠堆料冲击6000元价位,华为Mate70系列则以鸿蒙生态和自研芯片巩固优势。

3. 汽车战场新对决:小米SU7以月销2.8万台成为黑马,华为问界M9则凭借「光场屏+华为ADS 3.0」抢占技术高地。余承东的言论被视为对小米跨界造车势头的「反制」。
三、行业震荡:价格战与技术路线之争
这场「口水战」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博弈:
• 价格战恐慌:中汽协紧急发布倡议书,直指5月23日某车企大幅降价引发的行业乱象。余承东的「质量底线」论与雷军的「流量营销」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传统车企与跨界玩家的路线分歧。
• 技术路线博弈:华为押注「全栈自研+生态闭环」,小米则走「硬件+软件+服务」的开放路线。余承东强调「汽车是家庭生命载体」,雷军则用销量数据证明「用户认可就是硬道理」。
• 资本市场反应:小米SU7的热销推动其股价上涨3.2%,华为问界M9的技术突破则带动相关供应链企业股价波动。投资者在「销量」与「技术」之间摇摆,行业估值逻辑面临重构。
四、网友热议:「流量派」与「技术派」的站队
事件曝光后,微博话题#雷军回应余承东#阅读量破15亿,网友分成两大阵营:
• 挺小米派:「销量就是最好的证明,用户用脚投票。」「雷军的回应高情商,既反击又不失风度。」
• 挺华为派:「汽车不是快消品,质量和安全才是第一位。」「华为的技术积累是小米无法比拟的。」
更有趣的是,比亚迪旗下「仰望汽车」意外躺枪,网友调侃:「你们吵架,别带上我啊!」
结语:商战背后的产业启示

雷军与余承东的交锋,本质是中国科技产业从「规模扩张」到「技术攻坚」的缩影。当小米用「流量+性价比」颠覆传统,华为用「自研+生态」构筑壁垒,这场博弈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兴衰,更将影响中国科技产业的未来方向。正如分析师所言:「诋毁与仰望的辩证,终将推动技术、用户与市场的三重进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