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再次内卷,比亚迪再次打响价格战,吉利,奇瑞等纷纷应战,车圈生存斗争加剧,究其原因,分析一二:
一、库存压顶:350万辆的“堰塞湖”逼车企放血求生
数据触目惊心:截至4月末,全国乘用车库存高达350万辆,新能源独占85万辆,同比激增12万辆 。比亚迪单家库存增加5.64万辆,相当于一个小型车企全年销量 。
清仓逻辑:当仓库比4S店还拥挤,降价成了唯一泄洪闸——瑞虎3x降至3.49万、凯迪拉克XT4砍到15.99万,燃油车挥泪甩卖,新能源贴身肉搏 。
⚔️ 二、KPI绞杀战:比亚迪550万目标的“疯狂赌局”
销量生死线:比亚迪2025年目标550万辆,但1-4月仅完成138万辆(达标率25%) 。面对6月半年考核,海鸥智驾版直降1.4万至5.58万,实为以利润换时间 。

囚徒困境爆发:吉利、奇瑞被迫应战——星愿降至5.98万对标海鸥,瑞虎系最高降5.5万,形成“不跟必死,跟了可能失血而亡”的恶性循环 。
三、定价权争夺:从“成本定价”到“自杀式定价”
规则崩塌:传统“成本+毛利”定价模型彻底失效。某合资车企高管坦言:“成本16万的车必须定14万,否则毫无竞争力” 。

头部玩家的降维打击:比亚迪凭22.31%毛利率(行业平均仅4.1%)和全产业链优势,敢把高阶智驾打入5万区间;而奇瑞等品牌靠“国补+厂补”硬撑,暴露技术短板 。

️ 四、供应链暗战:年降30%!供应商成“隐形祭品”
成本转嫁黑箱:主机厂为保价格竞争力,向供应商施压年降率从5%飙至30%,模具款账期拉长至1年,商业承兑汇票埋雷 。
恶性循环链:近80%供应商称无力投入研发,部分以低质零件应对压价——降价可能正在牺牲长期质量 。
五、终局预判:政策出手前的“最后疯狂”
行业利润率崩盘:2025年Q1汽车业利润率跌至3.9%(2023年为5.0%),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比亚迪港股两日暴跌10% 。
政策倒计时:工信部已表态整治“内卷式竞争”,《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6月1日施行 。这场血战或在政策铁腕下被迫熄火,但洗牌已不可避免——
“现在的车企竞争像菜市场砍价,但再熬两三年,市场会回归理性。”(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 )
当比亚迪的刀锋转向自己,所有人都听见了行业肋骨断裂的声音——这不是价格战,而是生存权的重新分配。2025,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
话说现在是不是咱们消费者购车的最佳时机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