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车主们提供的截图,这些广告打着"感恩回馈首任车主"的旗号,推送专属购车优惠信息。表面上看是福利,实则引发了用户的反感。问题核心在于:这些广告不仅无法跳过,还涉嫌违反《广告法》关于"未经同意不得在交通工具发送广告"的规定。
"我花二十多万买的车,现在连开机画面都不能自己做主了?"在深蓝车主论坛上,这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更让用户担忧的是,这种强制推送可能影响驾驶安全——想象一下,在紧急启动车辆时,还要被迫看3秒广告是什么体验?
车企的"好心"为何办了坏事?
面对舆论发酵,深蓝汽车在5月27日迅速发布致歉公告。公告中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第一,推送本意是让更多车主知晓专属权益;第二,承认方式欠妥,承诺今后不再通过车机推送商业信息。
"我们太想做好服务,却忽略了服务的前提是尊重。"深蓝汽车相关负责人私下表示。这种"家长式"的服务思维在智能汽车时代显得尤为突兀——就像父母觉得为孩子好就擅自决定一切,却忘了问孩子需不需要。


智能座舱的边界在哪里?
这场风波折射出智能汽车发展中的新课题:当汽车变成"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车企该如何把握服务的边界?
与手机不同,汽车是更为私密的空间,也是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某法律专家指出:"车机系统强制推送广告,不仅涉及商业伦理问题,还可能构成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深蓝汽车的反应还算及时。除了公开道歉,他们还迅速调整了信息推送策略,将商业信息转移到APP等传统渠道。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或许能为行业树立一个危机处理的范例。
留给行业的思考题
深蓝汽车的这次"翻车",给所有智能车企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商业创新的同时,必须守住三条底线:
- 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确保驾驶安全不受干扰
- 维护汽车作为私人空间的纯粹性
"我们想要的是更懂我的车,不是更会赚钱的车。"一位车主的这句话,道出了用户对智能汽车的真正期待。在这个算法至上的时代,或许车企最该提升的不是推送技术,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与尊重。
这场持续一周的风波最终以企业的道歉告终,但它揭示的问题远未解决。当我们的汽车越来越"聪明",如何让这种聪明更有温度、更懂分寸,将成为所有车企的必修课。毕竟,真正的智能,应该让生活更自在,而不是更烦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