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始于5月23日的车企降价风暴,在短短一周内将中国汽车行业再次卷入恶性竞争漩涡,最终触发了监管部门的强势介入。
5月31日上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紧急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剑指当前行业内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
这份措辞严厉的文件直指行业痛点: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已超40%,但行业盈利水平却持续下降,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已成为行业效益下滑的重要因素。
文件发布后仅数小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迅速响应,明确表态支持中汽协倡议,并宣布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

01 价格战导火索
这场监管风暴的导火索清晰可辨。5月23日,某车企率先发起大幅降价活动,旗下22款车型开启限时优惠,最高降幅达5.3万元。
多米诺骨牌应声倒下。多家企业迅速跟进效仿,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5月26日,港股、A股汽车股全线下跌,主要整车上市公司当日股价跌幅超5%。
中汽协在倡议文件中直言,“价格战”已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把产业发展带入恶性循环。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的回应则更为直白:“价格战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在官方语境中,这种措辞极为罕见。
02 内卷式竞争的多重面孔
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远不止价格战这一张面孔。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将其概括为 “六卷”现象:卷成本、卷技术、卷资金、卷用户、卷关系、卷舆论。
在营销层面,乱象丛生。部分企业不惜采取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手段博取流量;一些自媒体以主观宣传代替客观报道;收费“水军”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更深层的问题在数据中显露无遗。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6%的水平。更令人忧心的是,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进一步下滑至3.9%。
经销商成为最直接受害者。84.4%的经销商遭遇价格倒挂,60.4%的倒挂幅度超过15%。2024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盈利比例降至39.3%,4S店退网数量高达4419家。
03 内卷背后的结构性困境
汽车行业内卷的根源何在?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一针见血:产品同质化与产能过剩是核心症结。
“国内市场企业和品牌过多、存量竞争、产品趋同”,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引导合理有序竞争,需要综合施策,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盲目跟风加剧了区域间产业布局同质化。部分地方为追求短期政绩,对“热门”产业一拥而上,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更深层的矛盾在产业链利润分配。深蓝汽车CEO邓承浩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很多供应链企业属于新技术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大,过度降价使得它们难以为继。
2024年,车企要求上游供应商强制降价的函件多次被曝光,给供应链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04 破局路径: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面对困局,工信部已明确整治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这些措施呼应了今年3月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政策信号。当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三部委集体发声,直指汽车行业内卷问题。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出四个关键转变:从注重规模增长向注重规模和效益双提升转变;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底层技术创新转变;从汽车产业向多产业融合转变;从单纯出售产品向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转变。
在企业层面,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呼吁行业回归本质:“应该为消费者负责,拒绝夸大式宣传、拒绝透支性营销。要比技术、拼产品,而不是搞各种拉踩。”
05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汽车未来
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摆脱内卷,全球化布局成为必由之路。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指出,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正在将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推向深水区。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1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30家上市车企净利润之和仅为377亿元,仅为丰田汽车的三分之一。
国务院国资委已开始行动。副主任苟坪表示,将稳步推进整车央企战略性重组,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高锐则从技术角度指明方向:“没有智驾能力就没有参与未来竞争的‘入场券’”。

——————————————————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十字路口。去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但全行业实现盈利的却寥寥无几。
工信部此次出手整治内卷式竞争,传递了明确信号:中国汽车产业需要从“以价换量”向“以质取胜”转型。
当技术创新取代价格厮杀,当全球布局打破市场边界,中国汽车才能真正摆脱内卷漩涡,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