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华为固态电池专利公布:续航3000公里,汽车短板迎来曙光

    #全家抢着坐的大六座SUV#华为固态电池专利公布:续航3000公里,汽车短板迎来曙光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今天,动力电池技术一直是制约行业迈向新高度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焦虑、充电时长的困扰,以及对电池安全性的担忧,都源于现有电池技术的局限性。然而,随着华为固态电池专利的公布,这一切似乎即将迎来重大变革,有望突破当下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


    华为自2012年起便前瞻性地布局固态电池领域,多年来持续投入研发,如今已公开专利超40项 ,涵盖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硅基负极材料创新以及电池结构与工艺优化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一系列技术成果,不仅是华为技术实力的彰显,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续航3000公里,充电5分钟续航800公里


    华为固态电池最为瞩目的特性,便是其强大的续航能力和超快的充电速度。理论能量密度超400Wh/kg,远超现有液态锂电池,使得车辆续航有望突破3000公里。同时,“充电5分钟续航800公里”的快充性能,更是让人看到了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在能源补给效率上一较高下的可能。


    以日常出行为例,目前普通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多在500-700公里左右,若进行长途旅行,需要频繁寻找充电桩并花费较长时间等待充电。而华为固态电池一旦应用,一次充电便能满足从北京到上海等超远距离出行,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提升了出行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关键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变革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


    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方面,华为已拥有约18项专利。2024年11月公布的《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CN118899435A)堪称标志性专利。通过在硫化物材料中掺杂氮元素等,形成的Li₃N有效阻碍了硫化物电解质与金属锂的副反应,提升了材料对金属锂的稳定性,从而延长了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该技术还解决了液态锂硫电池体系中多硫化物穿梭导致容量衰减严重的难题,使电池在-30℃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92%的容量,且4C快充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91% ,极大地提升了电池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硅基负极材料创新


    硅基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石墨负极的十倍左右,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但因其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率高达300%,严重影响电池循环寿命。华为在硅基负极材料方面约12项专利,如《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和终端》(CN119065003A)等,通过改进硅基颗粒的表面导电层,显著降低负极在充电时的膨胀率,实现了电极片在充满电状态下的稳定性提升,经过600次循环后,电芯的膨胀率得以明显降低,为硅基负极材料的大规模应用扫除了障碍。


    电池结构与工艺优化


    在电池结构与工艺优化上,华为同样成果丰硕,拥有约10项专利。早在2012年申请的《一种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复合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全固态锂离子电池》(CN102891185A),以及2017年申请的《一种固态电解质结构、二次电池及制备方法》(CN107359150A)等,从电池内部结构设计到整体制备工艺,进行全方位优化,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综合性能。


    商业化前景与挑战


    尽管华为固态电池技术前景光明,但目前也面临着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不过,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成本有望逐步降低。据预测,2027年华为固态电池有望实现小规模量产,届时或许将率先应用于高端车型,如问界M9等,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驾乘体验。一旦实现量产,不仅会提升华为鸿蒙智行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也可能引发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技术变革与产品升级,推动行业朝着更高续航、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大步迈进。

    次阅读
    10评论
    12赞同
    收藏
    分享
    10评论
    1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