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号称充电桩“充电刺客”的“占位费”,你听过吗?

    电动汽车时代下的新问题——“占桩费”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截至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也实现了快速扩张。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桩数量已超过800万台,基本实现“车桩比1:1”的目标。但是,随着充电网络日益完善,“占桩”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影响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的重要因素。

    今天说道说道电动汽车时代充电桩的“占桩费”,从各个充电桩运营方app看,这个定义应该是充满电后,没有及时把充电头放回充电桩,产生的费用。

    今天在一个陌生的充电站充电时,突然发现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占桩费用:充电结束后60分钟内免费,超过0分钟后收取30元占桩费”。


    “占桩费”收取合理吗?

    经查阅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没有禁止性规定,意思是可以收取,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定价权。只要进行公示或者明码标价即可,其实也好理解。为提高充电桩利用率,一些充电站开始向车主收取“超时占位费”,以鼓励车辆及时离开充电车位。要不然张三充电完成后,没有及时还回去,李四的车着急充电不能充。

    在城市中心、商圈、写字楼、热门国道休息区等地点,充电桩资源仍属稀缺资源。部分用户在充电完成后,长时间占用充电位,导致其他车辆无法及时充电,形成“排长队、空等待”的现象。设立“占桩费”是一种通过价格机制调节供需关系的尝试,有助于缓解“充电难”问题,提高充电桩利用效率。


    “占桩费”的争议性

    一、告知不明显,缺乏心理预期,消费者没有普遍的心理预期。现在充电桩属于野蛮生长阶段,百十个运营公司,通过不同的合作模式,招募当地的运营商进行运营。同一个平台上,有些桩收占位费,有些不收。相关占桩费的收费信息以比正常字体还要小,不容易引起注意。再加上,各个平台不一致,消费者没有普遍的心理预期。从而引发用户投诉率上升和平台口碑受损。

    二、收费价格的不合理。从媒体舆论来看,大部分人是认可收取占桩费的,但是,占桩费普遍收取是以充电结束为计时起点,而这个时间也不能让消费者有充足的心理预期,不确定到底充满电需要多少分钟,从而难以准确安排自己的行程,特别是在商场环境下。有的平台设置“免费等待时间”为5分钟,超出即开始计费;有的平台则给予长达60分钟的缓冲期;收费金额从每小时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部分平台采用“阶梯式”计费,如前30分钟免费、之后每15分钟加收一定费用。

    三、通知机制不完善,用户难以及时响应。既然收取“占桩费”是从充电结束时候开始,那么应该在车充满电后及时告知车主,大部分app都是通过微信推送通知的方式来进行告知,但是,在使用app时候,部分车主为避免微信的通知过多,就在开启通知时选择了“否”,用户对“充满电”时间感知模糊。这就造成了在结束时不能及时有效接到通知,产生“占桩费”后就心不甘情不愿。应该采取多元化的通知方式,比如短信或者服务电话语音告知等。

    几点思考

    应该给用户容错机会,比如首次免收或者首次免收,第二次减半等等方式,对用户进行提醒容错。张贴客服微信或者电话,用户联系提供订单号后,及时对相应订单进行豁免。

    一、政策层面的支持与引导

    1、明确收费标准。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全国性《充电桩运营管理规范》,明确占桩费的适用范围、收费标准、通知义务等。规定最高收费标准、最长收费时长、最低免费等待时间(如不少于30分钟),防止恶意抬价。

    2、加强监管力度。对诱导消费、虚假宣传、乱收费等行为加强执法,建立信用惩戒机制。

    二、行业自律与标准化建设

    1、自愿性标准的制定。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牵头制定行业指导价和服务标准。

    2、行业协会的作用。统一APP接口、数据格式、支付流程等,提升用户体验和跨平台兼容性。

    三、用户教育与意识提升

    1、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媒体、社区、车企等渠道普及“文明充电”理念,增强用户规则意识。对按时离开的用户给予积分、优惠券等奖励,激励良好行为。

    2、鼓励公众参与。同一渠道,鼓励用户反馈问题、参与评价,按照一定的系数标准反作用于相关充电运营平台,倒逼实体运营单位改进,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