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界,2010年那场吉利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的大戏,可谓是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当时大家都觉得,这简直就是小虾米想吞大鲸鱼,搞不好吉利得被噎得“上吐下泻”,甚至直接“一命呜呼”。毕竟,一边是利润微薄、在国际上没啥知名度的吉利,另一边是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这差距,就好比自行车想跟跑车比速度。但15年过去,咱们再来复盘这场收购,就会发现,李书福那简直就是开了“上帝视角”,做了一笔超级划算的买卖!

一、借钱“娶媳妇”,压力山大
2008年金融危机,把汽车行业搅得“天翻地覆”。福特汽车被折腾得够呛,旗下的沃尔沃持续亏损,成了福特甩不掉的“烫手山芋”,只能忍痛出售。而吉利的李书福却眼睛一亮,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问题来了,18亿美元的收购价,对当时的吉利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2009年吉利全年营收也就140多亿,纯利润才10来亿,拿啥去买呢?
李书福一拍大腿,借!于是开启了一场“借钱大作战”。国内找政府拉投资,找银行申请贷款,甚至民间借贷都没放过;国外也没闲着,和海外投资机构各种洽谈。一番“东拼西凑”,终于凑齐了这笔巨款。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吉利和福特正式签约,这场“蛇吞象”的收购案尘埃落定。当时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觉得吉利这是在“玩火自焚”。

二、让“媳妇”自由生长,效果惊人
收购完成后,李书福做了个大胆又明智的决定:让沃尔沃“自由生长”。总部、研发、生产体系全都保留,管理团队也基本不变,就像给沃尔沃吃了颗“定心丸”。不仅如此,吉利还砸下重金支持沃尔沃研发,2011年就给了约80亿人民币的研发预算。
这一系列操作,让沃尔沃迅速“回血”。2010年刚被收购时,沃尔沃全球销量才37万辆,到2017年突破60万辆,2023年更是飙到70.8万辆,创了历史新高。利润也是蹭蹭涨,2022年营业利润达到220亿瑞典克朗(约合21亿美元) ,和收购前的连年亏损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中国市场,沃尔沃更是发展迅猛。2013年才卖6万辆,2023年就飙升到17万辆,成了沃尔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占全球销量的24%。
三、躺着赚钱,名利双收
现在来好好算算,吉利从这120亿里到底赚了多少。先看财务收益,那简直是赚得盆满钵满。2010年花18亿美元买的沃尔沃,到2023年市值涨到200亿美元左右,翻了10多倍,这账面收益就超过180亿美元(约合1200亿人民币) 。再加上这些年沃尔沃的利润分红,吉利至少拿回了50亿美元以上的现金回报。扣掉当年的120亿投资,净赚好几百亿人民币,这回报率,简直绝了!
除了真金白银的收入,技术和品牌方面的收获更是无价之宝。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了SPA和CMA平台,有专家估算,开发这俩平台得花20 - 30亿美元,吉利只出了一半不到,剩下的沃尔沃扛了,这不就相当于白捡了一个大便宜?靠着这些先进平台,吉利打造出了领克、极氪等高端品牌,彻底摆脱了过去的低端形象,成功打入高端市场。领克01、03等车型,搭载沃尔沃技术,一上市就大受欢迎,累计销量突破57万辆;极氪001更是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黑马”,2023年销量突破10万辆,市值达千亿级。
四、打造汽车帝国,走

向世界
这场收购,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帮吉利打开了全球化的大门。有了沃尔沃的技术和全球销售网络做支撑,吉利底气十足,开启了疯狂的“买买买”模式。2017年收购宝腾49.9%股份,成功进军东南亚市场;还把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等收入囊中,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多品牌汽车集团。现在的吉利,旗下众多品牌涵盖了各种车型和市场定位,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销售,妥妥的汽车界“大佬”。

当年那场被众人看衰的收购,如今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经典案例。李书福用他的远见和魄力,完成了一场华丽的逆袭。吉利不仅赚得巨额财富,还实现了技术飞跃和品牌升级,让中国汽车在国际舞台上有了响亮的名号。只能说,李书福这步棋,走得太妙了,堪称商业传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