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小米SU7 Ultra(图片|配置|询价)的碳纤维前舱盖成为了舆论焦点。这款选装价高达4.2万元的部件,宣传时称“复刻赛道原型车设计”、“优化空气动力学和散热”,可车主提车后发现,内部仅有两个孔洞和塑料支架,风道未贯通,实际功能与宣传大相径庭。不过官方已经单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已经交付的,补偿2万积分,没交付的,可以退改,不过,退车的话,还有一个60天的冷静期,定金能不能退还两说。怎么说呢,没看到有真实车主对于此方案感到满意的。那么小米YU7却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市,不怕受影响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如果从其它的一些商业案例来看,因为消费者信任度的连锁反应,极大可能对小米YU7产生影响。就像三星Note7曾因电池爆炸事件造成的长远影响一样,尽管三星后续推出了很多新机型,但消费者对其安全性仍心存疑虑,导致新机型销售受阻。而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事件,让消费者对小米汽车宣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种负面情绪可能蔓延到YU7上,毕竟它们同属小米汽车旗下产品。消费者很可能也会担心YU7是否也存在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进而在购买决策上更加谨慎,甚至放弃购买YU7。

小众产品的缺陷,很难撼动大众对产品的认知?
但也有不产生影响的可能。首先,买了4.2万碳纤维前舱盖的小米SU7 Ultra车主,即便他们有着比普通人更强大的影响力,但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而且他们受到的这种“伤害”,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共情,甚至会让人发出“小米不坑穷人”的调侃。另外,你发现了吗?小米已经开始在进行潜移默化的“公关”了,比如雷总昨天在微博上发的长文,已经开始让大家来讨论3nm芯片的事情了,而且小米YU7只是被放到了最后,好像是要被顺带提及的发布新品一样,按说这是小米的首款SUV,却如此低调,也能看出小米对于舆论环境的一丝担忧?

不过,这么玩儿,小米的高端形象还能立住吗?
小米SU7 Ultra在上市之初,就靠着讲故事,靠着纽北赛道的圈速,靠着挑战各大赛道,逐步的完成了对于品牌的包装和定位——高端运动超跑呼啸而来!又有多少车主是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下拿真金白银支持了小米,而现在却落得“智商税”的下场,这种极度的反差谁能接受?另外,在此次事件中,小米不仅主要错在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事情发生后,遮遮掩掩的态度,2万积分的“诚意”,更是让多少用户寒了心,并且有网友截图小米在3月份改动的微博内容,显示小米似乎早就知道机舱盖的“货不对版”问题。所以,高端品牌不应该有更好的应对解决方案吗?或者满城风雨才能带来流量?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事件,不会轻易被遗忘,因为还没有一个可以服众的结果,不过,小米已经开始为发布会预热了,在一波又一波的营销之下,又有谁会在意一小撮人的利益呢?但这终究,还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吧!
(文/淼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