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铜陵事故”过去一个多月,小米汽车的热搜体质却丝毫未减。每天那么多新能源汽出车事故,为啥偏偏小米总被架在火上烤?有人说这是“营销反噬”,有人骂“车企作秀”,但真相可能比你想的更复杂。

流量王的宿命:从手机到汽车,小米自带“热搜基因”
雷军造车,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车企的玩法。2024年小米SU7上市,27分钟订单破5万,靠的不是4S店销售,而是雷军微博里那句“年轻人的第一台保时捷”,这话听着耳熟不?十年前卖手机也是这套路。

翻翻小米的发家史,论坛圈粉、微博造势、KOL带货,这套组合拳打得比谁都溜。SU7外形像保时捷?网友直接造梗“米时捷”;发布会对标特斯拉?雷军亲自下场玩“致敬友商”,流量吃得饱,代价就是一举一动都被放大镜盯着。铜陵事故里,家属一句“车门打不开”瞬间点燃全网,而同期其他品牌事故的讨论度连零头都不到。

事故背后的“三重暴击”:技术、信任与情绪
这次事故能炸锅,绝不只是因为小米会营销,三个年轻女孩殒命、NOA智驾2秒夺命、电池爆燃车门锁死……每一个关键词都精准踩中公众焦虑点。
先说技术争议。确实驾驶员过于信赖辅助驾驶,迟迟不接管车辆是最大问题,但是小米汽车NOA检测到障碍物后也只是给了2秒刹车反应时间,100km/h车速下2秒刹车?除非你是闪电侠。更扎心的是,SU7标准版用的还是“抽盲盒”电池,比亚迪弗迪和宁德时代随机装,出事后再被宁德时代光速撇清关系,这波操作看得人头皮发麻。还有最近的Ultra版挖孔是纯摆设,前保险杠受热翘起等问题,都充分证明了,其技术问题还有待提高。

再说信任危机。家属控诉小米“通报避重就轻”,网友翻出雷军发布会上的“14层电池防护”宣传片对比事故车烧剩骨架的照片。最诛心的是那句:“如果车门能打开,人或许还有救。”——这话听着像不像当年三星Note7爆炸时用户的绝望?

最后是情绪杠杆。新能源车自燃不新鲜,但“米粉”群体和围观群众的落差感放大了愤怒。有人说得狠:“买小米汽车的人,多少是冲着雷军‘良心企业家’人设去的?”当偶像光环撞上血淋淋的事故,反噬来得比想象中更猛。

行业通病,为何只骂小米?
客观说,智驾接管时间短、电池碰撞起火、车门应急解锁失效……这些问题特斯拉、蔚来都出过。但小米被骂得最惨,部分原因是它把互联网那套“快速迭代”带到了汽车业,手机系统死机可以重启,汽车系统失灵可是要人命的。
更关键的是,小米太懂怎么“说人话”。别的车企讲技术参数,雷军直接说“媲美百万豪车”;别人强调L2级辅助驾驶要随时接管,SU7广告里却满是“自动变道”“零接管”的炫酷画面。普通用户哪分得清营销话术和安全边界?一出事,自然觉得被忽悠了。

流量无罪,敬畏有心
小米事故给我们提了个醒:新能源车的热搜体质,一半是营销给的,一半是行业欠的。车企卷配置、抢流量没错,但能不能在用户手册里加粗写上“智驾会要命”?能不能少吹点“颠覆行业”,多搞点碰撞测试直播?
至于网友,也别光顾着骂小米,今天你吃瓜看戏,明天其他品牌出事可能照样冷处理。真正该追问的是:什么时候新能源车事故能不分品牌,只谈安全?
在卷大彩电、大沙发、智能化、水路两驱、蹦蹦车的时候,能否使汽车回归本来属性,安全出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