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后,华为乾崑ADS4智驾系统成了车企圈的香饽饽,11家主机厂(含奥迪)纷纷官宣合作。但看似热闹的联姻背后,藏着三种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有人赌上全部身家,有人试图绝境翻盘,还有人在自研与合作间反复横跳。今天就来聊聊这场智驾联姻背后的众生相,以及比亚迪的谨慎为何成了最大悬念。

一、押注型选手:赛力斯的豪赌与长安的精明
在华为智驾的朋友圈里,赛力斯是最没有退路的玩家。作为鸿蒙智行的太子爷,问界品牌从诞生就贴着华为造车的标签——从产品定义到供应链,甚至营销渠道都由华为主导。这种all in策略让赛力斯尝到甜头:问界M9/M8成了50万内SUV销冠,2024年营收同比暴涨210%。更精明的是,赛力斯持股引望10%,智驾系统采购成本比友商低10%,相当于每辆车省下数千元硬件成本,这也是蓝电品牌敢喊出10万级智驾平权的底气。

长安则是另一种深度绑定。阿维塔12、深蓝S7纷纷搭载鸿蒙座舱,还入股引望拿下成本折扣。不同于赛力斯的全包式合作,长安选择关键领域绑定——智驾依赖华为,三电坚持自研,这种半合资模式既规避了全自研风险,又保留了核心技术话语权,堪称传统车企转型的教科书操作。

二、绝境翻盘型选手:奥迪的背水一战与豪华品牌的黄昏
奥迪的合作透着末路狂奔的悲壮。作为首个官宣全系搭载乾崑ADS4的外资品牌,奥迪2025年5款新车(含A5L、Q4e-tron)都将挂着华为智驾标签上市。这背后是残酷的现实:2024年奥迪在华电动车销量不足5万辆,被问界M9单车型碾压,本土化积累的4万亿营收正被新势力蚕食。

但奥迪的绝地反击注定艰难。华为智驾的强势介入,本质上是用中国方案改造德国灵魂——当奥迪的四环标不再代表科技领先,其品牌溢价还能支撑多久?更尴尬的是,鸿蒙智行已瞄准中国第一豪车品牌,BBA未来可能只能在二线豪华里内卷。
三、犹豫型选手:比亚迪的半推半就为何最危险?
在合作名单里,比亚迪的姿态最耐人寻味。方程豹8/5搭载乾崑ADS3,让其从被坦克300碾压到销量持平,证明华为智驾的市场号召力。但在高端市场,腾势N9仍在用自研智驾,仰望U8还在测试天神之眼,这种关键领域留一手的策略,被业内直指战略误判。

矛盾点在于:比亚迪三电是全球王者,但智能化却是青铜。当余承东公开指出其全民智驾的技术瑕疵,当腾势N9被问界M8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王传福不得不带着团队观摩问界生产线。现实很残酷:仰望U8的机械素质再强,没有ADS4的加持,在高端市场就是瘸腿巨人。正如业内调侃:比亚迪的高端车,差的不是三电,是一块华为的智驾芯片。
四、车企与华为的权力游戏:代工厂还是合伙人?
这场合作的本质,是华为重新定义车企分工——主机厂负责造车,华为负责定义造车标准。赛力斯、长安们甘当代工厂,换来的是技术输血和渠道赋能;奥迪、比亚迪们想保留灵魂,却面临智能化进度滞后的风险。
但代工厂也有代价。鸿蒙智行的五界品牌(智界、享界等),本质上是没有华为标的华为车,主机厂的品牌存在感被极度弱化。这也是奇瑞、北汽们三心二意的原因——谁都不想成为华为造车的背景板。

结语:智能化时代,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从赛力斯的豪赌到比亚迪的犹豫,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焦虑:全自研怕猝死,全依赖怕失魂。但智能化赛道不相信中庸——看看赛力斯用1000天跑完别人5年的路,再看看奥迪用5款车做最后的豪赌,留给犹豫者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对比亚迪而言,方程豹的成功证明合作真香,但腾势、仰望的犹豫可能成为致命伤。毕竟在智能电动车时代,三电+智驾才是真正的王炸,缺一不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