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地表最快”到“维权最快”
2025年5月,一场由小米SU7 Ultra(图片|配置|询价)车主发起的集体维权行动,将这家跨界造车的科技巨头推入风暴中心。核心矛盾聚焦于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一被官方包装为“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高端选装件,被车主实测证明仅为装饰品,既无导流功能,也无法辅助散热。
据车主拆解测试,该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仅多一块塑料支撑板。鼓风机实验中,宣称的“双风道导流”甚至吹不动一张纸巾。更令车主愤怒的是,小米此前通过“复刻纽北原型车”“内部结构改动”等宣传话术,暗示其功能价值,吸引63%的首批车主高价选装。
维权群迅速扩大至超70人,车主联合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要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即4.2万元选装费的三倍赔偿(12.6万元),部分车主已向法院提交诉状。
宣传“擦边球”与补偿“挤牙膏”
- 技术营销的“文字游戏”
小米早期宣传中,雷军曾强调碳纤维前舱盖“内部结构改动”“双风道导向轮毂散热”,但量产车未保留完整风道设计。此类模糊表述可能构成《广告法》中的“实质性误导”。此外,小米将车辆1548匹马力锁定为“排位模式”,需刷赛道成绩解锁,被车主调侃为“买显卡需考试激活”。 - 补偿方案被批“敷衍”
面对维权,小米提出“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的方案,但车主认为与4.2万元选装费差距悬殊,且改配需重新排队30-40周,时间成本高昂。更令舆论哗然的是,车主代表称小米高管在谈判中表示“退订将导致小米崩塌”,尽管该言论随后被副总裁李肖爽否认。
三倍赔偿能否落地?
律师分析指出,维权成败关键在于两点:
- 欺诈行为的认定:需证明小米明知功能缺失仍故意宣传,且车主因该功能下单。例如,宣传中明确提及“导流散热”,而实际无此功能,则构成欺诈。
- 赔偿基数的界定:若仅针对前舱盖功能虚假宣传,赔偿基数或限于4.2万元选装费;若整车销售存在欺诈,则可能按52.99万元车价计算。但司法实践更倾向于前者。
值得注意的是,未提车车主若主张以定金(2万元)为基数索赔三倍(6万元),需证明宣传欺诈诱导锁单,举证难度较高。
新能源车的信任危机
此次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
- 参数内卷与基础缺失:车企热衷炒作“百公里加速2.78秒”等标签,却在基础功能上弄虚作假。碳纤维沦为装饰、空气动力学变“平面设计”,用户信任加速崩塌。
- 用户共创的“双标陷阱”:小米以“用户共创”为卖点,却在功能调整时缺乏沟通,被批“将消费者当试验品”。
若小米继续“冷处理”,可能重蹈某新势力品牌“交付即维权”的覆辙,甚至波及后续车型销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