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交付量破万辆的庆祝活动上,首次公开回应了近期引发舆论关注的SU7交通事故。这一表态既是对用户关切的直接回应,也展现了小米汽车面对质疑时的危机处理策略。

回应的核心细节
雷军的回应主要聚焦三个层面:
1. 事故定性:他明确表示,经技术团队核查,网络流传的"SU7高速失控撞车"事件中,车辆制动系统正常,事故主因是用户误操作导致"误踩踏板"。小米已配合交警提供后台数据佐证。
2. 数据透明承诺:雷军强调所有SU7行驶数据均实时加密存储,用户可通过手机APP查看完整行车日志,必要时可申请第三方机构鉴定。
3. 技术改进措施:小米将OTA升级制动提示逻辑,优化踏板区域的HUD警示标志,并考虑增加"误踩缓冲"功能(如短暂延迟制动响应)。
危机公关的得失分析
此次回应体现了小米一贯的"用户沟通"风格,其亮点在于:
- 快速响应:事故发酵72小时内由创始人亲自回应,避免谣言扩散。
- 技术背书:用数据说话而非单纯辩解,符合其"科技公司造车"的定位。
- 主动改进:提出具体优化方案,将危机转化为产品迭代机会。
但潜在风险同样存在:
- 用户信任门槛:新能源汽车事故往往伴随"罗生门",部分消费者可能对厂商自查数据存疑。
- 行业对比压力:特斯拉"刹车门"等前车之鉴,使得公众对智能汽车事故的容忍度更低。
- 技术复杂性:普通用户难以理解"误踩踏板"与"刹车失灵"的技术区别,简单回应可能不足以消除疑虑。
对智能汽车行业的启示
小米的应对折射出新造车势力面临的共性挑战:当机械故障与软件逻辑、人为操作深度耦合时,事故归因需要更权威的第三方机制。理想状态下,智能汽车行业或需建立类似民航"黑匣子"的标准化数据监管体系,由车企、监管机构、技术委员会共同参与鉴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众信任问题。
雷军的此次回应只是开始。小米SU7作为品牌首款车型,其安全争议的最终平息,不仅依赖沟通技巧,更取决于长期的产品可靠性与透明度建设。在智能汽车这个容错率极低的领域,一次事故的处理方式,可能比一万次营销更能定义品牌形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