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一位网友爆料,自己打网约车时竟看到座椅上贴着“差评者得癌症”的诅咒纸条,吓得全家不敢投诉。更离谱的是,平台回应“没接到投诉没法处理”,直接把网友整无语了——难道非得先被咒一遍才能维权?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五一假期,杭州的小萍(化名)带着妈妈开开心心去看演唱会,顺手叫了辆如祺出行的网约车。结果一上车就发现前排座椅后背贴了张手写纸条,上面明晃晃写着“差评者得癌症”,当场就把母女俩膈应得够呛。小萍后来回忆说:“本来高高兴兴的,瞬间心情全毁了,司机还没到目的地就让我们提前下车,体验差到爆,但谁敢给差评啊?这不是找晦气吗?”

更憋屈的是,事后小萍越想越气,觉得这种司机不能惯着,干脆上网发帖吐槽。结果如祺出行的客服回应让人大跌眼镜:“没收到投诉,我们处理不了。”小萍直接懵了:“车牌号、照片、行程记录全有,查一下能有多难?非要等乘客被咒出心理阴影才管?”
网友们的反应更激烈,有人吐槽:“这司机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演《死神来了》?”还有人调侃:“建议平台直接给司机颁个‘最佳恐吓奖’。”但玩笑归玩笑,大家最纳闷的是,平台到底是不想管,还是不会管?毕竟贴这种纸条已经算得上人身威胁了,难道非得等出事才重视?

其实类似的事儿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就有司机因为被差评,半夜打电话骂乘客全家;更早还有司机给乘客发死亡威胁短信的。但像这种直接把诅咒贴车上的,属实是“创意满分,缺德爆表”。法律专家也说了,司机这种行为涉嫌恐吓,平台如果放任不管,真出了事也得担责。
反观如祺出行的态度,就有点迷了,按理说,乘客提供了具体订单和证据,平台核实司机身份应该分分钟的事。结果客服一句“没投诉没法处理”,直接把皮球踢回给乘客,合着乘客还得先壮着胆子给个差评,再等着被司机报复?这逻辑简直魔幻。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另一条新闻,最近山西“订婚强奸案”被最高法列为典型案例,明确强调“订婚不等于同意性行为”。两件事看似不相关,但核心问题一样:底线问题不能和稀泥。网约车平台如果连基本的安全感都给不了,谁还敢坐?法院能明确划清法律红线,平台难道连个司机都管不住?

说实话,网约车行业卷了这么多年,服务没见多进步,骚操作倒是层出不穷,司机贴诅咒纸条,平台装聋作哑,最后寒的是乘客的心。要我说,这种司机就该永久拉黑,平台也得好好整顿客服流程,别总等舆论炸锅了才出来鞠躬,那时候乘客早跑光了。
你们遇到过离谱的网约车司机吗?要是你看到“差评得癌症”的纸条,敢不敢硬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