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龚翔日记 数百名小米 SU7 Ultra 车主要求退车:技术神话的信任危机

    娜默1129头像娜默1129头像
    娜默112905-13

    一、小米 SU7 Ultra:雷军押注高端的 “赛道利器”
    作为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旗舰车型,SU7 Ultra 自诞生起便承载着 “十年超保时捷” 的野望。2024 年 10 月,雷军在发布会上宣布其纽北赛道成绩 6 分 46 秒 874,以 “湿滑路面挑战” 的硬核标签震惊行业。量产版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1548PS 马力、1.98 秒破百的性能参数,搭配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一度被称为 “平民超跑”。52.99 万元的起售价,精准狙击 BBA 56E 用户群体,上市首月锁单破万,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二、退车风波:从技术争议到系统性信任危机


    1. 碳纤维前舱盖:4.2 万元的 “皇帝新衣”
      这款宣称 “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 的选装件,成为争议导火索。车主实测发现,风道设计无效 —— 家用鼓风机测试显示开孔处纸巾纹丝不动,拆解后更暴露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既无导流槽也未连接散热系统。第三方检测报告直指其空气动力学改善仅为宣传数据的 13%,碳纤维含量不足行业标准一半,散热功能与普通版差异不足 2℃。小米官方从 “双风道高效导流” 改口为 “主要服务于造型需求”,被车主怒斥 “虚假宣传”。
    2. OTA 锁马力:付费性能遭远程阉割
      5 月 1 日的系统升级将 1548PS 满血马力限制为 900PS,解锁条件竟是在全国 8 条指定赛道完成官方圈速(如浙赛需跑进 1 分 46 秒)。这一未在购车合同中告知的 “隐藏条款”,被车主批为 “花钱买半成品”。北京车主李先生连续 3 次挑战浙赛未果,愤怒表示:“这相当于买套房却被锁了两间卧室”。尽管小米紧急撤回升级包并补偿洗车机 + 5000 积分,但车主认为 “补偿未覆盖赛道考核成本”。
    3. 质量问题集中爆发:新车 39 公里抛锚
      安徽车主温先生的新车仅行驶 39 公里便因驱动系统故障抛锚,苏州 “首提车主” 周艾伦的车辆隔天出现电机异响,拆开发现轴承裂痕。更讽刺的是,二手车市场上 SU7 Ultra 准新车折价超 3 万元,车主自嘲 “开的不是车,是贬值计算器”。


    三、小米应对:从危机公关到战略反思


    1. 补偿方案遭群嘲:2 万积分难平众怒
      小米 5 月 7 日发布致歉声明,提出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需重新排队 30-40 周),已提车用户赠送 2 万积分(约 2000 元)。这一方案被车主群嘲为 “打发叫花子”——4.2 万元选装费与 2000 元积分差距悬殊,且改配时间成本高昂。法律界人士指出,若构成虚假宣传,车主可主张 “退一赔三”,潜在赔偿金额或超 6 亿元。
    2. 法律博弈升级:300 车主启动集体诉讼
      车主维权从线上声讨升级为法律行动。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建新表示,小米宣传功能与实际严重不符,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目前已有 138 位车主委托律所启动集体诉讼,要求全额退车并赔偿。5 月 12 日,小米客服回应称可协商取消订单,但定金不退,进一步激化矛盾。
    3. 雷军的艰难时刻:从 “技术理想主义” 到 “用户主权觉醒”
      雷军 5 月 10 日发微博称 “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并暂停公开活动。这场风波暴露了小米造车的深层矛盾:工程师思维与消费现实的割裂 —— 碳纤维前舱盖的设计妥协(如行人保护法规导致风道取消)未提前告知用户,赛道性能的 “参数神话” 与日常使用场景脱节。



    四、未来走向:雷军的破局之路


    1. 技术补救与补偿升级
      小米可能借鉴特斯拉 “赛道模式培训解锁” 机制,推出更人性化的性能释放方案。同时,开发外挂式导流套件、开放工厂直播验证生产工艺,或成为技术补救的关键动作。针对碳纤维前舱盖,需拿出第三方检测报告证明 “部分散热功能”,并提供 “差价补偿 + 免费升级” 组合方案。
    2. 制度革新与用户参与
      建立 “用户委员会” 参与产品定义,推出配置模拟器可视化呈现选装件功能差异,或可避免类似争议重演。更重要的是,需将 OTA 重大功能调整纳入购车协议,尊重用户知情权。
    3. 品牌重塑与舆论管理
      雷军需通过直播或发布会公开致歉,展示问题整改过程。参考蔚来 “用户议会” 制度,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将危机转化为 “用户共创” 的契机。同时,需警惕负面舆情向手机、家电等主业扩散,通过公益活动、技术分享会重塑品牌形象。


    结语
    这场始于碳纤维前舱盖的争议,本质是智能汽车时代技术霸权与用户主权的碰撞。当雷军在纽北赛道刷新圈速时,他或许未曾料到,4.2 万元的碳纤维部件会成为信任崩塌的导火索。对小米而言,如何在追求技术巅峰的同时筑牢用户信任基石,将是比突破速度纪录更艰巨的挑战。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这场风波敲响了警钟:在参数狂欢的时代,“技术真诚” 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