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自动驾驶事故率超传统车 1.6 倍!花 3 万选装的智驾为何总 "掉链子"?

    系有料头像系有料头像
    系有料05-12

    5 月 1 日晚,济青高速淄博段发生一起追尾事故。55 岁的车主张先生回忆:"当时开启了某品牌高速领航功能,系统突然提示 ' 请立即接管 ',但前方故障车距离只剩 20 米。" 行车记录仪显示,车辆在碰撞前 1.2 秒才退出智驾模式,最终以 89km/h 速度追尾。这起导致车辆大修的事故,正是 2025 年智能驾驶安全争议的缩影。

    一、权威数据交锋:辅助驾驶事故率为何反超人工?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2025 年 4 月最新报告显示,搭载 L2 级辅助驾驶的车辆,每百万英里事故率达 7.9 起,较纯人工驾驶高出 1.6 倍。其中,在施工路段、暴雨天气等场景,系统误判率超过 2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同期数据也敲响警钟:2024 年国内智能驾驶相关事故量同比增长 137%,因 "过度依赖系统" 导致的事故占比达 68%。

    然而车企宣传口径却大相径庭:特斯拉 2025 年 Q1 报告称 Autopilot 事故率为每 1000 万公里 1.2 起,小鹏 NGP 宣称城市道路紧急接管频率低于 0.5 次 / 千公里。这种数据反差的背后,是统计口径的 "文字游戏"—— 部分车企仅统计系统激活时的事故,却回避了用户误判功能边界导致的风险。

    二、技术边界模糊:当 "辅助" 被包装成 "自动",谁在制造认知陷阱?

    "提车时销售说 ' 高速上不用管方向 ',结果遇到修路直接往护栏撞。" 上海车主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清华大学汽车安全研究中心实测发现,主流智驾系统对非常规障碍物(如侧翻货车、倾斜路障)的识别率仅 58%,反应速度比人类司机慢 0.8 秒。更关键的是,车企普遍存在 "功能误导":某新势力宣传视频中,驾驶员在高速全程脱手玩手机,导致 45% 的用户误以为 "可以完全依赖系统"。

    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63% 的车主未接受过智驾功能专项培训,52% 不清楚 "自动泊车" 需保持随时接管状态。浙江杭州曾发生车主在开启记忆泊车时专注看手机,车辆撞上地库立柱的事故,事后车企以 "用户未监控" 为由拒绝担责,暴露行业对技术边界的模糊界定。

    三、监管新规落地:责任主体从 "用户买单" 转向 "车企担责"

    针对行业乱象,工信部 5 月 9 日正式实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明确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事故,车企需承担主要责任,最高可追溯 90% 的赔偿责任。新规同时要求,车企必须公开事故前 30 秒的传感器数据,并建立 "用户分级培训制度"—— 未完成基础安全课程的车主,将无法激活高阶智驾功能。

    华为、吉利等企业已率先响应:华为 ADS 4.0 系统在激活前强制播放 15 分钟极端场景演示视频,吉利银河 N OS 新增 "动态风险评级",遇暴雨自动降级并语音警示 "建议人工接管"。但仍有部分品牌存在侥幸心理:某新势力被曝光在宣传页中删除 "辅助" 字样,仅保留 "智能驾驶",被深圳市场监管局约谈处罚。

    四、车主灵魂拷问:安全不能靠 "赌概率"

    "每次走夜路都不敢开智驾,怕突然窜出电动车。" 张先生的担忧反映了多数用户的心态。数据显示,2025 年 15 万 - 30 万元车型智驾选装率达 58%,但配备实时风险预警功能的车型不足 20%。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将智驾作为 "溢价工具",3 万元的选装包中,真正用于安全冗余的研发投入不足 15%。

    正如资深车评人徐锋所言:"技术成熟度不是看算力芯片堆了多少,而是能否在 1% 的极端场景下不出错。" 当自动驾驶进入 "责任倒查" 时代,车企需要放下参数竞赛,把精力放在用户教育、应急机制这些 "看不见的安全" 上。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 PPT 上的 "全球领先",而是实实在在的 "关键时候能救命"。

    截至发稿,张先生的事故鉴定结果显示:涉事智驾系统因未能识别临时施工标志,存在明显算法缺陷。这起事故或许能给行业提个醒:在技术真正成熟前,少一些 "解放双手" 的营销话术,多一点 "安全第一" 的敬畏之心,才是对用户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