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16辆FF91交付给车主的时候,贾跃亭也许没有想到,向B端市场转型的300台订单定金,竟然成了这家累计亏损达28亿美元企业的新“续命符”,5月10日FXSuperOne的300台预付款到账消息公布当日,法拉第未来的股价立刻上涨17%,不过很快又跌回到1.2美元,这样一种资本市场上的矛盾反应,恰恰体现出贾跃亭B端战略具有两面性——纽约车行JCAuto刚刚收到的510万美元定金,马上就拿去偿还拖欠半年之久的电池供应商欠款,人们不禁要问:从C端豪车梦朝着B端批量订单转变,到底算是战略突围,还是新一轮资本游戏呢?

FF加州汉福德工厂的监控画面显示,工人们正在组装第3辆FXSuperOne工程样车,这辆贾跃亭口中的“AI移动办公室”车型,比FF91更现实的商业逻辑是,每台3万美元的定金到账后,就触发供应链付款指令,这种“订单即现金流”的模式,让FF在2025年一季度奇迹般地获得2460万美元的融资流入,刚好覆盖当季2029万美元的运营支出,说实在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跟当年乐视的生态化反如出一辙,只是这次的标的从手机变成了电动车。

轻资本战略的本质就是贾跃亭把造车环节拆成“技术授权+代工生产”,和华为智选不一样,FF自己还是掌握核心三电系统和AI算法,把车身制造交给美国本土OEM厂商,这样单车生产成本从FF91的28.6万美元一下子降到FX的9.8万美元,不过代价就是失去品控的话语权,纽约出租车司机工会匿名爆料,第一批试装车的车门密封条有0.5毫米误差,在豪车制造标准里这算是大问题,换个角度想,这种妥协也许是FF活下去的必经之路,毕竟活下来才有资格谈品质。

转型B端市场真正面临的难题,在于商业信用的修复时长,FF公告表明,300台订单当中只有60%交付了全额定金,剩下的40%则采取“预付款+分期锁单”形式,这样的弹性条款尽管可以招揽更多企业客户,但也使得合同负债科目大幅增长320%,而且,Skyhorse公司实际控制人与FF某董事之间有私募基金合作关系这一情况被曝光之后,“左手倒右手”的猜疑再度喧嚣尘上,不得不说很具讽刺意味,当初恒大给FF注资的时候,贾跃亭拼命守护的控制权条款,如今反倒成了维持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
洛杉矶汽车产业分析师马克·汤普森认为FF的B端战略存在致命悖论:“预付款达到车价的30%,车企需要3倍订单才能覆盖生产成本,FX1300台订单只能支撑3个月。”FF资金链紧绷,贾跃亭将高管年薪与股价挂钩,FF市值突破30亿,管理团队才能拿到股票,老实说,这像德州扑克的Allin,筹码是贾跃亭最后的信誉残值。

市场两极分化的态度在社交媒体上激烈碰撞,抖音网友@电车侦探算了一笔账,如果FF真的能在年底实现量产,300台车的订单能带来2700万美元的收入,还不足以偿还贾跃亭个人担保的债务利息。而雪球投资社区的热门帖则表示,中东资本给FF的10亿美元对赌协议里,要求FF在2025年三季度前交付500台车,这才是FF转向的真正原因。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舆论场,就像当年乐视危机时一样。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要求B端客户支付1000美元/台定金的时候,FF却给Skyhorse开启了“非强制性预留订单”,这种不一样的商务策略,既体现出FF对于现金流的极度渴望,又表现出新势力车企在订单注水和合规风险之间走钢丝的状况,就像华尔街日报所说:“当预付款变成续命丹药,商业契约就变成金融工具。”

站在纽约时代广场的FF体验店里,陈列的FXSuperOne模型车泛着金属光泽,这是贾跃亭寄予厚望的“爆款”,但摆在面前的却是最残酷的商业试炼,如果6月的发布会没有带来新的投资方,手里的1300台订单预付款,只能支付工厂下季度电费。这场B端突围战,也许一开始就和时间赛跑。

您觉得贾跃亭这次战略转型能否取得成功呢?点进头像来参与投票吧:#贾跃亭的承诺你还信吗?#瞧瞧最近3.2万人的投票情况。要知道,在汽车制造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我们见到过许多一开始就领先的人,但真正冲过终点线的却很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