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负债率怎么看?老司机都在意这几个细节
一说到车企负债率,身边不少朋友就爱拿着财报抠字眼。有人还会半夜给我发微信:“你看比亚迪那负债率,是不是有点吓人?”还有个哥们,特爱盯着蔚来、赛力斯的数据,一脸担心地问:新能源是不是都要‘玩完’了?每次听他们这样,我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先把“负债率”这个词掰开揉碎了说。公式很直接:企业的总负债除以总资产,再乘100%,得出来的百分比,就是大家天天念叨的那个数。这里面包括啥?短期借的钱、长期借的钱,还没付出去的账款,甚至员工工资、税费这些,都算在内。资产呢,从手里的现金,到厂房设备,还有那些无形但挺值钱的专利,全打包进去了。

所以,每回看到60%、70%这种数字别慌,这其实是汽车圈子的“常态”。全球主流车企2024年财报一摆出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部分都是60%以上,有些干脆飙到80%。有网友吐槽:“感觉咱买辆新车,就顺便帮厂商还了一小笔贷款。”虽然听起来像段子,但也不全假——造汽车可不是小打小闹,那资金量跟烧锅炉似的一刻不停。
有次和一个做零部件的小老板吃饭,他拍着桌子说:“我们供应链结账周期长点,你们主机厂才活得下去!”想想也是,整个行业从研发到建工厂再到供应链压货,每一步都离不开大把资金沉淀。这么多钱趴在那里,不高点儿负债才怪。所以别光盯数字瞪眼珠,这背后可是整条产业链的大合唱。

再聊聊新能源和传统老牌巨头之间的小差距。大众、奔驰、丰田这些熟面孔,今年报告书上的数字基本都卡在60+%。但到了蔚来、赛力斯这种新势力身上,“80+%”仿佛成了标配。有个群友调侃,说自己家那台理想刚提回来,就觉得自己成了“公司股东”,因为人家今年56%的负债水平,在新能源里已经算低调玩家。
为啥会这样?道理也明摆着,新势力拼命砸钱搞研发、电池智能化啥的新技术,一边又扩产能抢市场份额,这种阶段性投入拉高杠杆,也属正常现象。一句话技术积累少,只能靠花钱堆。而老牌选手底蕴厚实一点,有稳定现金流撑腰,所以可以相对稳当地走中庸路线。但要是只看表面数据,那肯定容易误判实际风险大小。

身边一个炒股的小伙伴特别逗,他每年都会用A50指数平均线当参考,说什么“大盘蓝筹公司平均就60%,你敢不敢低于它?”他自创理论还挺受欢迎,但真遇上专业投资者,人家根本不会被单纯数字忽悠住。他们更关心的是销量有没有持续增长,公司现金流够不够强劲,还有产业链的话语权到底硬不硬气。如果卖得动,又能按时收回账款,即使欠了一屁股供应商的钱,也未必就是坏事。有时候还能利用上下游做出无息融资操作,小算盘拨拉得飞快。
去年某论坛上看到一句神评论:“怕什么,高杠杆才能冲浪。”虽然带点玩笑意味,但话糙理不糙。有些企业看似背了一大堆账,其实营收规模和利润能力完全兜得住,相反一些貌似清爽的小公司,要是真碰上一两笔利息重压,还真可能翻船。我记得隔壁老王以前特别迷信低杠杆企业,可惜买股票连吃三个跌停板,现在见谁都是一句“还是要看现金流”。

这里插播个冷知识,不同类型的“欠钱”影响完全不同。有息负债,就是找银行或者资本市场借来的,要交利息;而无息负债,比如拖欠供应商货款或员工工资等,则不用多掏一分钱成本。同样是61%的丰田,看起来蛮健康,可68%的有息部分意味着18695亿元都是需要支付利息压力。而比亚迪虽说74.6%整体数值更高,却只有5%属于需要付利息,仅286亿左右。这么对比下来,高与低立马分出优劣。不懂结构只认死理的人,经常会被表象骗过去,以为哪个数大哪个危险,其实门道全藏细节里头呢!

前阵子修车的时候碰见位老司机,人家倒是一针见血:“你看看咱国内外哪家正经干汽车的不背几百亿贷款?关键是花在哪儿,用在哪儿。”他说自家的生意也一样,有时候宁愿拿银行的钱扩张业务,也不会死守所谓零风险。“胆大的吃肉嘛!”
其实生活里很多场景都有类似逻辑,比如装修房子,总有人喜欢一步到位,把未来几年该用的钱一次性砸进去,然后慢慢分期偿还。如果收入稳定压力可控,这种策略并没有错,只不过心理承受能力要求高罢了。同样道理放在造车行业,更显合理,因为产品迭代太快,不加速投放市场就容易掉队,所以适度举贷本质上是在为发展铺路,而不是纯粹冒险赌博。当然啦,如果经营层面出现问题,再好的融资结构也扛不了风暴,所以最终核心还是业务自身过不过硬,说白话就是东西好不好卖!

偶尔聚餐喝酒聊天时,总有人问起怎么判断一家车企安危,我一般懒得讲复杂理论,就一句话糊弄过去——看看它最近销量咋样呗!比如去年朋友圈刷屏,比亚迪单月交付量直接破纪录,那气势简直跟春运火车站抢票一样热闹。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暂时多举一点外部资金,大概率也是良性循环,因为市场需求托底在那里。要是哪天销量断崖式下滑,再漂亮的数据包装恐怕也难救场,这种案例历史上可不少见,只不过现在信息爆炸时代大家格外敏感罢了。
综合来看,解读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不能只靠单一指标,更何况像汽车制造业这么特殊,需要巨额前置投入,还涉及各种上下游协作。如果非要找标准答案,那么业内普遍认可最优区间就在60%-80%左右,比A50指数略微偏高一些属于正常现象。而且别忘记,新旧动力切换时期(比如燃油转向电动),新玩家为了抢滩登陆往往不得已加码融资,很难做到轻装简行。所以,下次遇到谁又开始担忧某品牌‘危机四伏’,可以让他先查查详细结构,看清楚到底多少是真正带来压力,又有多少只是经营中的合理安排吧!
今天互动时间来了,如果让你给自己喜欢或正在观望的新车型挑选“小目标”,是希望厂家稳健保守型(比如56%-65%区间),还是敢于激进冲刺型(70%以上)?或者你本人曾经踩过哪些坑,被漂亮数据蒙蔽双眼买错过股票/产品吗?欢迎分享你的真实故事,让更多人在购/用/投资决策时少走弯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