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高颜值”和科技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然而,这一设计却因多起安全事故被推上风口浪尖。5月8日,工信部正式出手,公开征求《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直指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隐患,引发行业震动!
隐藏式车门把手在碰撞、断电等极端场景下频频“罢工”。例如,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高速事故中,救援人员因门把手失效难以施救;问界M7起火事件中,车内人员因电路中断被困……这些案例暴露了隐藏式设计的致命缺陷:过度依赖电力、应急标志不统一、结构强度不足,导致逃生和救援受阻。
工信部新规明确提出四大整改方向:
1. 断电保护: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冗余装置,确保事故中车门可手动开启;
2. 统一标志:规范应急拉手标识,提升可见性,降低操作难度;
3. 强度升级:强化结构强度,防止碰撞后门锁失灵;
4. 防夹测试:明确电动把手的动态试验标准,杜绝夹手风险。
新势力车企为追求差异化,将隐藏式门把手作为卖点,但其对风阻的优化微乎其微(仅0.001Cd~0.003Cd)。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隐藏式门把手唯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代价是安全隐患。”
新规落地后,消费者纷纷点赞:“早该管管了!生命通道不能堵。”也有用户呼吁车企平衡设计与安全,毕竟“再酷的外表,也比不上关键时刻能救命”。
工信部此举为行业敲响警钟:汽车创新不能以安全为代价。未来,车企如何在科技感与实用性间找到平衡?新标准实施后,隐藏式门把手会否“退出江湖”?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综合工信部文件及行业案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