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技术理性”与“情绪价值”的碰撞。但仔细推敲质疑方的论点,会发现不少逻辑漏洞和认知偏差。

说碳纤维风道是“样子货”?实测数据打脸质疑
有博主用鼓风机吹纸巾测风道效果,这就像拿体温计量烤箱温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真正能验证性能的是赛道实测:选装碳纤维前舱盖的SU7 Ultra在浙赛、上赛连续刷新四门量产车圈速纪录,比原厂铝合金版本快出至少1秒。工程师解释,双风道在时速200公里以上才能发挥导流作用,日常低速场景确实感知不强,但这不能否定其在极限工况下的价值。就像跑鞋的碳板对散步没用,但没人说它“不专业”。

拿电车散热需求否定设计?这是刻舟求剑
批评者认为电车不需要像燃油车那样散热,却忽视了两个关键事实:SU7 Ultra搭载的V6S电机峰值功率达495kW,远超普通电车;其赛道模式连续高负荷运行时,前舱温度仍会突破80℃。碳纤维风道配合底部导流板,能将散热效率提升10%,这正是小米车队在纽北测试中避免电机过热降频的秘诀。燃油车时代的经验,套不进电车性能竞赛的新战场。

把“情绪价值”污名化?这是不懂消费升级
花4.2万选装碳纤维盖子的用户,63%明确表示“就为颜值买单”。这恰恰证明小米精准抓住了新消费逻辑——当技术参数趋同,设计带来的身份认同才是溢价核心。保时捷车主愿意多花20万选装运动套件,本质也是为“情绪价值”付费。更何况小米的碳纤维工艺对标超跑,热压罐成型+6层手工铺贴的成本,比第三方改装件高出一个量级。嫌贵?去看看兰博基尼选装碳纤维引擎盖的价格再说。

改配政策被喷“割韭菜”?企业反应速度被低估
从5月7日争议发酵到当晚出台改配方案,小米仅用12小时就给出“未交付可免费换铝盖+锁单用户送2万积分”的补偿。对比传统车企动辄数月的召回流程,这种互联网速度已属难得。更关键的是,选择权始终在用户手中——要实用选铝盖保留前备箱,要炫酷选碳纤维牺牲储物空间,这本就是产品差异化的正常操作。所谓“强制消费”的指控,根本站不住脚。

锁马力争议≠技术缺陷,安全与性能本就难两全
部分用户对“排位模式需赛道成绩解锁”暴跳如雷,却选择性忽略一个事实:SU7 Ultra的1500匹马力比布加迪Chiron(图片)还猛,普通道路根本无法发挥。小米工程师透露,开放全马力后实测百公里刹车距离增加2.3米,这对公共交通安全是巨大隐患。企业主动加装“性能封印”,恰恰是对生命负责的表现。真要追求极致?赛道模式随时敞开——但请先证明你有驾驭猛兽的能力。

这场风波最吊诡之处在于,批评者用显微镜找瑕疵,却对肉眼可见的突破视而不见:一个成立仅4年的车企,能把碳纤维工艺做到超跑级别;一套模具日产1件的产能,竟有六成用户宁愿苦等也要选装;更别说SU7 Ultra已把国产电车赛道圈速刷进百万豪车区间。当情绪化指责遇上硬核数据,到底谁在“为黑而黑”,明眼人自有判断。
这场争议最讽刺的,是骂得最凶的人从没摸过SU7 Ultra的方向盘,而真实车主正在赛道用圈速书写新剧情:“4.2万买个能下赛道的碳盖,比花50万买BBA标划算多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