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又一次登上热搜,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雷军的“Are you OK”,而是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款号称减重1.3kg的“黑科技”,在2.36吨重的车身面前,轻得连赛道头盔都比它重三倍,却被小米包装成“性能跃迁”的符号之一。

小米汽车自媒体截图
从营销角度看,小米深谙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经济学”。1.3kg的减重虽对续航、操控影响微乎其微(驾驶员换双跑鞋都能抵消),但通过“碳纤维”“热压罐工艺”“原型车复刻”等技术术语的堆砌,配合赛道圈速纪录的背书,成功将用户心智从“实用价值”转向“身份象征”。更妙的是争议爆发后的危机公关:连夜致歉、限时改配、赠送积分,既化解舆论危机,又强化了“用户至上”的品牌形象。
这场碳纤维减重风波,恰恰印证了互联网时代“认知战”的胜利法则。与其纠结1.3kg的实际价值,不如学习小米如何把技术符号转化为社交货币的营销智慧——毕竟在流量战场上,轻的不是车身,而是消费者的理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