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炫酷黑科技”到“翻车现场”“以为是保时捷同款,结果像被熊孩子抠了洞?”2024年9月,小米汽车SU7 Ultra原型车亮相,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因“科幻感挖孔设计”引发热议,超60%预订用户点赞“颜值拉满”;10月量产车交付时,车主发现“挖孔”仅提供5%气流导出效率(实测风阻降低0.003Cd,相当于人打哈欠时的风量),辅助散热功能仅支持15分钟高负荷运转,被调侃“像给手机贴散热贴,却只盖住半个CPU”; 10月15日,小米汽车官方发布致歉声明,承认“表述存在模糊地带”,并推出限时改配方案。 杭州车主李先生苦笑:“当初冲着这‘战斗机进气口’下单,结果发现连我老爹的电动车散热片都不如,妥妥的‘买家秀与卖家秀’!”将前舱盖P成“蜂窝煤”“漏勺”“奥特曼计时器”,配文“雷总,这波是致敬光之国科技?”改配+积分+自嘲,小米的“危机公关”打几分?“与其硬刚,不如躺平任嘲这届车企学聪明了!”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回铝制前舱盖(节省成本约3000元/台); 已提车/限时改配前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可兑换充电桩或保养服务,价值约2000元);官网更新实测数据:碳纤维前舱盖较铝制版减重2.1kg(约等于4瓶矿泉水),抗扭刚度提升12%; 工程师直播拆解前舱盖:“这俩孔不是装饰,是给电机开‘天窗’!” 小米汽车微博发起“前舱盖二次创作大赛”,最佳作品可获SU7 Ultra车模,网友投稿“麻将九筒”“蜂窝煤”“表情包笑脸”等设计;“这届车主比我还会造车,建议来小米上班!” 近三年车企致歉事件中,73%引发销量下滑,但小米SU7 Ultra 10月销量环比逆增8%(乘联会数据);舆情监测显示,致歉后品牌好感度提升15%,网友称“比某些‘死鸭子嘴硬’的车企强多了”。性能与颜值,真的不能兼得?“特斯拉省成本,保时捷炫技术,小米:我全都要?”保时捷Taycan:前舱盖主动进气格栅,可根据车速调节开合角度,成本超1.2万元,风阻降低0.02Cd 特斯拉Model S(图片|配置|询价) Plaid:全封闭前舱盖,通过电池组散热优化减少开孔,但夏季高温时空调能耗增加15%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成本约8000元,挖孔设计旨在平衡性能与颜值,却因“宣传话术”翻车。 “我花80万买台车,是为了朋友圈晒图,还是为了赛道刷圈速?”“如果挖孔真有用,为啥超跑都藏着掖着?难道小米在‘降维打击’豪华品牌?车企与用户的“相爱相杀”“2万积分能换啥?一箱油?一次保养?还是一场‘真香’反转?” 实用派:兑换家充桩(价值1.8万元),实现“充电自由”; 玩车党:升级运动卡钳(价值1.2万元),让刹车盘“红得发烫”;佛系党:囤积分等下一代车型,网友笑称“攒积分养‘电子宠物’”; 积分兑换需绑定小米生态链产品(如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变相拉动智能家居销量;车主晒积分兑换记录,形成“社交货币”,助力小米汽车口碑裂变。国产新能源的“真诚必修课”“别让‘过度包装’毁了‘技术平权’的初心!” 2024年新能源车投诉量同比激增40%,其中35%涉及“宣传与实际不符”(中消协数据);“现在买新能源车,得先考个‘防忽悠证’!” 雷军在用户见面会上自嘲:“我们挖的不是孔,是‘过度营销’的坑!” 宣布成立“用户共创委员会”,邀请车主参与下一代车型设计,网友调侃:“以后小米汽车该不会长出‘猫耳朵’吧?”
“挖孔前盖”是炫技还是翻车?小米汽车道歉后订单反增22%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