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透视小米更名事件背后的行业范式转变!

    奇林讲故事头像奇林讲故事头像
    奇林讲故事05-07

    事件背景与行业转向

    2025年5月,小米汽车悄然调整了其SU7系列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命名,将原有的“智驾”统一更改为“辅助驾驶”。例如,标准版车型的“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高配版的“小米智驾Max”则升级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是整个智能驾驶行业集体转向的缩影。华为、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近期也同步推进命名规范化,如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改称“智能辅助驾驶”,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更名为“驾驶辅助系统”。

    更名的直接推手是政策监管的收紧。2024年3月底,安徽德上高速发生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事故引发舆论对智驾功能边界的广泛争议,用户对“自动驾驶”的认知偏差暴露无遗。随后,工信部在4月16日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会议上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并强调“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布倡议书,呼吁企业规范功能命名,杜绝“高阶智驾”等误导性术语。

    更名背后的三重逻辑

    1. 合规压力与技术边界的重新校准

    当前量产车型的智能驾驶功能均属于L2级别,即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然而,“智驾”“自动”等词汇易让消费者误认为车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导致责任归属模糊。小米更名后,官网明确标注“辅助驾驶功能不能代替驾驶员控制车辆”,并要求用户完成15分钟的AR交互教程以强化责任意识。这种调整既符合《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中对夸大宣传的处罚规定(最高可罚年营收5%),也通过命名规范化划清技术能力与用户期待的鸿沟。

    2. 用户体验与安全责任的平衡

    更名不仅是术语调整,更是对用户体验的重构。小米在功能描述中新增“端到端辅助驾驶”概念,强调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覆盖能力(如ETC通行、环岛处理、自动泊车等),但同步弱化技术激进性,转而突出“辅助”属性。这种策略既保留技术卖点,又通过“安全接管”教育降低用户依赖心理。

    3. 行业竞争与市场策略的迭代

    在智能驾驶技术同质化加剧的背景下,保守命名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新路径。特斯拉更名后在官网用红色警示框强调“需全程保持注意力”,蔚来将“NOP+”补充为“领航辅助驾驶全称”,均试图以合规化包装建立信任感。小米则通过“端到端”这一技术路线绑定命名,既规避监管风险,又暗示其算法架构的先进性(从传统模块化转向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模型)。

    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1. 技术营销的范式转变

    车企正从“功能承诺”转向“体验承诺”。例如,小米将原本分散的自动泊车、城市领航等功能整合为“车位到车位”的连续体验,并通过视觉语言大模型(vRM)增强复杂场景识别能力。这种转变要求企业更注重技术落地的实用性与安全性,而非单纯追求参数领先。

    2. 责任共担机制的探索

    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明确由驾驶员承担,而L3级以上需车企担责。小米推出强制AR培训、生成个性化能力评估报告等举措,本质是构建“责任共担”模式。未来,随着L3/L4级技术成熟,专属保险、法律界定等配套制度需同步完善。雷军在2025年两会提案中建议“设立自动驾驶专属保险”,并呼吁加快立法明确事故责任。

    3. 技术突破与用户教育的长期博弈

    尽管命名趋于保守,智能化仍是车企的核心战场。小米计划2025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并投入35亿研发资金优化算法冗余设计。然而,技术能力与社会接受度的错配仍是主要矛盾。例如激光雷达方案虽能实现160米障碍物识别,但仍无法100%规避“鬼探头”场景。因此,车企需在技术迭代与用户教育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顶配演示、低配交付”的信任危机。

    结语:回归工具本质的智能驾驶

    小米的更名事件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从“技术狂欢”转向“工具理性”。当车企摒弃“全自动驾驶”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场景深耕(如华为强化红绿灯识别、小鹏优化接管流畅度),技术才能真正回归“辅助工具”的本质。未来,行业需在技术创新、法规完善、用户教育的三重驱动下,构建安全可信的智能出行生态。正如雷军所言:“唯有技术突破与伦理审视同步,商业利益与公共安全平衡,智能汽车才能驶向可持续的未来。”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