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主李先生在抖音发布的15秒视频里,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缓缓倒车时突然加速撞向绿化带,这场价值21.59万元的"自动泊车翻车现场",将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承诺推上舆论审判席。

事故细节令人心惊:系统在识别到树木后仍持续倒车,碰撞后中控屏显示"泊车完成"。这与小米官宣的"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形成反差。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自动泊车事故中,32%因异形障碍物误判引发。类似事故在特斯拉FSD入华首月就发生7起,小鹏G6上市初期投诉率达15%,智能驾驶的"成长痛"已成行业通病。
但争议焦点在于权责划分。小米用户协议第7.3条明确"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实时监控",这与车主声称"完全放手"存在认知错位。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2级系统要求驾驶员负全责,但90%消费者误以为是"自动驾驶"。这种信息差,让杭州互联网法院受理的27起类似案件中,车主胜诉率仅为11%。
行业应对策略分化明显。理想汽车在交付时强制观看45分钟安全教育视频;蔚来在方向盘安装握力感应装置;而小米在SU7交付仪式上重点演示自动泊车,手册却用六号字标注风险提示。这种营销话术与技术现实的割裂,恰如德国TÜV报告所言:"科技公司总在过度承诺与自我保护间走钢丝。"
事故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崇拜。在深圳某商圈,刚提车的00后车主小陈直言:"买SU7就为体验科技感。"这种心态催生了小红书上的"无人泊车挑战"热潮,却鲜有人细读那本268页的电子说明书。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研究发现,仅3%用户会完整阅读智能汽车操作指南。
转机已在萌芽。小米连夜推送OTA升级,新增泊车过程实时风险提示音;武汉车主组建"SU7智驾交流群",自发整理22个危险场景应对方案;中消协启动"自动驾驶消费者教育计划",用VR模拟器还原事故瞬间。这些补救措施,与当年智能手机普及初期"防沉迷系统"的进化轨迹如出一辙。
站在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外,那排试驾车上闪烁的激光雷达仍在描绘未来图景。这场碰撞事故不该是技术信仰的崩塌,而应成为人机共驾时代的启蒙课——当我们把生命托付给算法时,或许该记住:再聪明的AI,也抵不过人类对方向盘的敬畏之心。毕竟,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司机,而是让每个乘客都能安心望向窗外的风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