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售价52.99万元的电动车拥有1548匹马力、1.98秒破百的狂暴性能时,如何平衡速度激情与道路安全,成为整个汽车行业必须直面的课题。小米SU7 Ultra(图片|配置|询价)因OTA升级限制动力引发的争议,不仅暴露了新能源技术跃进与传统驾驶认知的断层,更折射出电动时代性能平权背后的深层矛盾。

图片来源网络
一、超纲性能与失控风险的现实矛盾
作为地表最强四门量产车之一,SU7 Ultra的赛道基因与家用车定价形成强烈反差。其1548匹马力是普通家用车的10-15倍,甚至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 S等百万级超跑。北京金港赛道试驾失控事件和泉州城市道路致死事故,印证了新手驾驶千匹马力车辆的高风险性——这种动力相当于将战斗机引擎装进家用轿车。

图片来源网络
技术参数与用户画像的错位尤为明显:该车50万级定价吸引的不仅是专业玩家,更多是缺乏赛道经验的普通消费者。
二、限制动力的三重逻辑支撑
1. 安全防御机制的必要性
小米新增的"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成绩达标后解锁全马力,本质是构建技术准入门槛。正如工程师所言:"900匹日常够用,1500匹需要专业认知"。对比传统超跑市场规律:布加迪Chiron买家平均拥有3年以上超跑驾驶经验,而SU7 Ultra用户中83%首次接触200匹以上车型。
2. 法律与保险的未备之战
山东潍坊车主因城区飙至300km/h被拘事件,暴露现行法规对电动性能车的监管空白。更严峻的是,保险公司对SU7 Ultra普遍采取"三不政策":不承保赛道事故、不续保高风险用户、不赔付非法改装。这种制度滞后迫使车企不得不自我约束。
3. 行业责任的觉醒
不同于燃油时代"卖车即免责"的思维,新能源车企开始承担用户教育责任。宝马M部门要求买家签署《高性能驾驶承诺书》,蔚来设立NIO Racing驾驶学院,都是将安全从"建议"升级为"准入"的积极尝试。

鹦鹉绿
三、消费者权益与技术伦理的博弈
反对声浪集中于两大核心诉求:
性能阉割的信任危机
首批车主认为"付费购买完整性能是基本权利",OTA限制如同"花钱买别墅却锁住二楼"。这与游戏行业"买断制道具后续调整"引发的纠纷如出一辙,折射出数字时代产品权属的新争议。
品牌承诺的兑现压力
"地表最快量产车"的宣传语与动力限制形成认知撕裂,部分用户质疑这是技术缺陷的补救措施。这种质疑在保时捷Taycan车主可通过付费升级解锁更高功率的对比下愈发强烈。

图片来源网络
结语:技术狂欢需要安全围栏
SU7 Ultra的争议本质是工业文明跃迁期的必然阵痛。当电动技术让超跑性能唾手可得时,车企不能止步于参数竞赛,更需要建立与狂暴马力相匹配的责任体系。
或许未来汽车配置单上不该只有马力和续航,还应标注"建议驾驶技能等级"——这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对生命的敬畏。
毕竟,真正的性能平权,从不是让每个人都能踩下千匹油门的权利,而是让每个踩下油门的人都知道如何安全收回。

图片来源网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