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汽车“被醉驾”,深圳新闻网回应引热议

    车启远方头像车启远方头像
    车启远方05-01


    近日,一则关于小米汽车的乌龙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当下,这样的事件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形象,更折射出媒体内容审核的严谨性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深圳新闻网4月28日发布的《男子醉驾被查时称开了智驾》视频。视频中,编辑误用一秒非涉事品牌车辆资料画面,将小米汽车的内饰画面拼接其中,尽管标注了“资料画面与事件无关,危险行为请勿模仿,无不良引导”,但仍让不少人误以为涉事司机开的是小米汽车。

    这一“神剪辑”操作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有网友质疑,为何在原视频清晰展示涉事车辆的情况下,还要将小米汽车画面拼接进去,是否存在故意博眼球、误导公众的嫌疑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转发相关内容并犀利点评,直言这种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明知原文却故意替换还标注免责的行为,已咨询法务部评估追责。


    面对汹涌的舆情,深圳新闻网于4月29日晚间发布情况说明,称发现问题后已立即下架该视频,并表示今后将举一反三强化管理,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不过,声明中未直接向小米道歉,也未公布对涉事编辑的具体处理措施,这种回应方式被部分网友批评缺乏诚意。

    此次事件,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视频剪辑失误,实则反映出多方面问题。从媒体角度看,在追求流量和时效性的同时,内容真实性和审核严谨性不容有失。专业媒体更应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对新闻内容严格把关,避免因一时疏忽或不当操作误导公众,损害媒体公信力。

    从企业角度,小米汽车作为行业新势力,自发布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一举一动都在舆论的聚光灯下。此次被无端卷入醉驾事件,无疑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这也提醒企业,面对类似事件,需及时通过法律等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公众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高度关注。这起事件中,醉驾司机称开启智驾,无论涉事车辆品牌如何,都再次给社会敲响警钟: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驾驶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自身的安全责任。

    此次小米汽车“被醉驾”事件,是一个值得各方反思的案例。希望深圳新闻网能切实落实整改措施,提升内容质量;媒体行业能从中吸取教训,加强自律;企业能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公众也能借此加深对智能驾驶安全的认识。 对于这起事件,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