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战火越烧越烈,跨界造车的小米却用一组数据证明了自己的“开挂”速度。5月初,小米汽车公布最新战报:4月交付量突破2.8万台,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其量产后的单月纪录,更让行业看到这家科技巨头的“造车加速度”。
一、交付量“三级跳”,高端车型成新王牌
自3月底首台SU7交付以来,小米汽车的产能如同按下快进键。从首月7000台到4月直冲2.8万台,产能快速爬坡的背后,是小米汽车南京工厂的智能化产线全速运转。更引人注目的是,定位高端的SU7 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已启动交付,这款搭载空气动力学优化技术的车型,瞄准了30万+市场区间。业内人士分析,小米通过“走量车型保基本盘,高端车型拉品牌溢价”的策略,正在复刻手机业务的成功路径。

二、渠道网络“攻城略地”,79城布局剑指下沉市场
如果说交付量是硬实力,渠道建设则是小米汽车的“软基建”。4月份,小米汽车以单月新增34家门店的速度狂飙,全国门店总数达到269家,覆盖74座城市。与此同时,服务网络同步扩张至132个网点,覆盖79城。这一布局速度远超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首年表现,甚至逼近传统车企的渠道密度。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的扩张并不局限于一线城市。5月计划新增的29家门店,将首次进入宜昌、芜湖等三线及以下城市。这种“核心城市加密+下沉市场渗透”的组合拳,被解读为小米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战术——既要巩固北上广深的品牌声量,又要在潜力巨大的低线市场提前卡位。

三、生态优势显现,用户体验闭环成型
不同于传统车企,小米汽车的渠道扩张带着鲜明的“科技基因”。其门店不仅承担销售功能,更与小米之家形成联动,展示“人车家全生态”场景。消费者可现场体验SU7与智能家居设备的互联控制,这种差异化打法正在吸引年轻科技粉的关注。
在售后服务端,小米则祭出“反向操作”:通过自建+授权模式快速铺开网点,同时推出“7×24小时在线诊断”“上门取送车”等互联网化服务。有车主反馈,小米的OTA升级频率甚至高于部分新势力品牌,这与其手机业务的系统迭代逻辑一脉相承。
四、行业观察:跨界造车的“小米模式”能走多远?
从手机到汽车,雷军再次验证了“爆品战略”的威力。但摆在小米面前的挑战同样明显:当交付量突破月销3万台时,品控压力将几何级增长;下沉市场的渠道管理成本与服务质量如何平衡,也是待解难题。不过,凭借超340亿元现金储备和1.6亿MIUI月活用户的基础盘,小米汽车的“烧钱耐力赛”或许才刚刚开始。

可以预见,随着5月更多城市门店落地,小米汽车的销量仍将保持高位运行。这场跨界造车的实验能否改写行业格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