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红二方面军,很多人都知道是贺龙为首的红二军团和萧克为首的红六军团合编而成,长征三大主力之一。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红二与红一、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的正式建制晚于长征开始时间,是中共中央在战略转移中“边行军边整合”的独特产物。
一般很多人下意识会以为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合并后就组建了红二方面军,随后就开始了长征。
其实并不是,相反红二方面军其实是在长征快要结束时才组建,是先长征,后才有了红二方面军。

02
红二方面军的主体源于两支独立发展的红军部队——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
红二军团来自于湘鄂西苏区,建军于1930年7月,贺是龙率湘鄂边红四军(约4000人)与周逸群领导的鄂西红六军(约6000人)合编而来。
红二军团组建时全军1万余人,下辖红二军(军长孙德清)、红六军(军长旷继勋),鼎盛时期控制湘鄂西23县,牵制国民党军10万兵力。
但在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红二军团曾一度缩编为红三军(约3000人),转战湘鄂川黔边界。

红六军团则来源于中央苏区,于1933年6月中共中央为打破第五次“围剿”,在湘赣苏区组建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
红六军团组建时的核心任务是为中央红军转移探路,堪称“长征先遣队”。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突围西进,历时78天转战5000余里,与红三军(原红二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为中央红军长征开辟了通道。
两军会师后,中央电令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并与红六军团共同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
此时的“红二、六军团”虽未正式组建方面军,但已形成联合指挥体系,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1935年2月至8月,两军团发起陈家河-桃子溪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个旅,击溃湘军主力,迫使蒋介石从围剿中央红军的部队中抽调3个师回援。
1935年11月19日,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围攻,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此时的部队已具备方面军级规模(1.7万余人),但仍以“军团”名义行动。
直至1936年7月,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才迎来正式建制契机。

03
为什么会师后才开始组建红二方面军呢?其实还和张国焘有关。
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此时的红四方面军刚刚经历了和红一方面军的矛盾。
在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拒绝北上方针,要求改组中央军委;在沙窝会议后,其擅自率军南下,另立“中央”,公开分裂党和红军。
至1936年,红四方面军虽在道义上孤立,但仍控制着近4万兵力,是我军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

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到来后,张国焘试图以方面军领导的身份压制贺龙等人,而此时的中共中央已经到达陕北,无力南下制约张国焘。
虽然贺龙等人想要和张国焘对抗,但是在指挥层面上张国焘是方面军领导,贺龙等人却是军团级领导,天然就差了一筹。
为防止张国焘进一步分裂,同时也希望贺龙等人可以劝说督促红四方面军北上尽快和中央会和,中央决定给贺龙等人上调一下级别。
中央于7月5日发布《关于红二、四方面军组织问题的决定》:
将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原属红一方面军,后划归红四方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委。

任弼时和贺龙都是坚定的共产党员,随后果断甘孜会议上公开批评张国焘的“第二中央”路线。
任弼时更以“中央代表”身份向红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传达中央精神,瓦解分裂派基础。
红二方面军成立当天,朱德秘密会见贺龙,将张国焘分裂期间的电报副本交其保存,作为日后清算的证据。
也正是因为红二方面军这一万多主力的到来,让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开始犹豫,最终在徐向前、王宏坤等众多心向中央将领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也决定北上。
在红二方面军的政治军事压力下,张国焘被迫放弃分裂主张,不得不在葛曲河畔宣布取消“第二中央”,同意北上。

04
可以说红二方面军的组建是特殊的,这是一支在长征中完成建制升级的主力:其从军团到方面军的蜕变,全程在战略转移中实现。
同时红二方面军也是一支有着特殊贡献的队伍,以红二方面军的组建对抗张国焘的分裂行为。
贺龙、任弼时等人依靠着对中央的绝对忠诚,使红二方面军成为维护团结的中流砥柱,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