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看到车企销售存在虚假宣传等现象,我感到既愤怒又无奈。结合近年来曝光的案例和官方整治行动,我认为这种乱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常见的欺诈手段令人防不胜防
1. 参数造假:车企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核心指标上夸大其词。例如有车企宣称"8分钟充满80%电池",但实际技术根本无法实现;某车型标称续航1000公里,实测仅700公里。

图片来源网络
2. 隐瞒车况:将事故车、维修车当新车卖已屡见不鲜。山东法院就曾判决某车商因销售事故车需"退一赔三",郑州也有消费者因油耗造假获三倍赔偿。
3. 虚假营销套路:包括虚构订单数据(如宣称"72小时订单破6万",实际年销量仅2万),用"全球首创""行业唯一"等极限词汇包装普通技术,甚至直播时用低俗视角吸引流量。
二、这些行为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1. 经济损失直接:消费者可能花高价买到低配车、故障车。大连有案例显示,某车实际续航比宣传少80公里,雷达失灵导致交通事故。
2. 安全隐患潜伏:过度吹捧自动驾驶功能致用户放松警惕,2023年多起事故就因车主轻信"准L4级自动驾驶"宣传。
3. 市场信任崩塌:当车企集体陷入"吹牛竞赛",整个行业信誉受损。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恶性竞争已侵蚀产业根基。
三、维权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虽然法律明确规定虚假宣传需三倍赔偿,但实际操作中:
• 消费者需自费鉴定举证,如山东案例中检测费就达1800元
• 车企常以"理论值""特殊工况"推诿,大连市场监管案例显示续航纠纷多靠协商解决
• 个别商家甚至雇佣水军刷好评、抹黑竞品,制造舆论迷雾
四、我的期待与建议
1. 监管要动真格:支持发改委近期整治行动,特别要打破地方保护,严查技术不达标产品。建议建立统一检测平台,定期公布各车型实测数据。
2. 消费者需觉醒:购车前多查工信部备案数据,签订合同时逐条确认配置参数,保留销售承诺录音。遇到欺诈要敢于像郑州王先生那样依法索赔。
3. 行业应自律:车企当学华为、长城等公开实测数据的做法,少些"500万以内最好"的浮夸,多些实事求是的诚意。
说到底,汽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件商品,容不得半点虚假。希望随着法规完善和消费者觉醒,能早日终结"卖家满嘴跑火车,买家全程斗智勇"的畸形现状。毕竟,诚信经营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