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还有人嘲讽增程式汽车是“脱裤子放屁”,说它既费油又费电,纯粹是技术上的倒退。可谁能想到,到了今天,这种车居然成了销量冠军,理想、问界这些品牌的增程车型动不动就月销破万,连特斯拉都得侧目。这转折背后,其实藏着普通消费者最真实的用车逻辑——实用比面子重要。

资料图片,侵权联系删除
纯电车冬天续航缩水、充电排队的糟心事,相信不少人经历过。去年北京一位车主在高速上差点被冻哭,电量从30%掉到5%,空调都不敢开。三四线城市的网约车司机更崩溃,纯电车每天跑400公里得充两次电,光排队就能少赚160块。充电桩分布不均、充电时间太长,这些问题戳中了新能源车的软肋。

资料图片,侵权联系删除
这时候增程车站了出来:没有里程焦虑,加油就能跑,还能用电省钱。山西太原的一位司机算过账,增程车每天通勤用电成本不到50块,周末跑长途加油也不心疼。这种“可油可电”的灵活劲儿,刚好对上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充电设施不足的现实。

资料图片,侵权联系删除
早期的增程车确实被人诟病效率低,发动机发电再驱动电机,多出来的损耗让不少人觉得浪费。但这两年技术进步肉眼可见:某亚迪的DM-i系统热效率冲到43%,亏电油耗降到4升以下;某安的iDD车型满油满电能跑1200公里。更关键的是,新一代增程车在市区能尽量用电,只有长途才启动发动机,城市通勤成本直接腰斩。

资料图片,侵权联系删除
政策也给力。上海给插混车发绿牌,海南给燃油车限行,这些地方的政策直接让增程车成了“香饽饽”。毕竟纯电车在北方冬天容易“宕机”,增程车却能靠油箱续命,这种兼容性让消费者用脚投票。

资料图片,侵权联系删除
2019年还有车企高管说增程车是“过渡方案”,结果2023年上半年销量暴涨300%,理想L系列月销破3万,问界M7单周订单能破2万。这数据狠狠打了脸——消费者才不管什么技术路线之争,他们只认实打实的便利和省钱。

资料图片,侵权联系删除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直接。理想汽车市值超过蔚来和小鹏总和,华为问界M7增程版上市首月订单破万。有投资人直言:“电池技术突破前,增程车是车企对冲风险的最佳选择。”毕竟固态电池量产还要等,800V高压平台也没普及,在这空窗期,增程车稳稳卡住了主流市场。
清华大学某教授还在警告“增程式只是过渡”,但消费者已经用钱包投票。成都车展上,41%的新车型都是增程式,比去年高出23个百分点。
说白了,这就是市场规律。增程车的逆袭,本质是技术路线向现实妥协的结果。当纯电车被充电和续航卡脖子,燃油车被政策限制,增程车反而成了“六边形战士”——没有明显短板,价格还能打。就像网友说的:“我不关心它是不是过渡,只要现在用着爽就行。”
同样的价格,你会选纯电还是增程式?到现在你还会认为只买油车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