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监管与信任危机下的智能驾驶行业
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浪潮中,2025年4月工信部的要求如同一声警钟。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词汇,强调“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这一举措反映出监管的收紧。例如,车企需要将一些容易误导消费者的词汇进行更改,像“代客泊车”改为“记忆泊车”,“智能驾驶”改为“智能辅助驾驶”。这就像是给车企的宣传话术戴上了紧箍咒,目的在于让消费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车辆的实际功能。

同时,行业也面临着信任危机。之前小米SU7等与辅助驾驶相关的事故,让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这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智能驾驶行业的上空,使得消费者在面对这项技术时变得更加谨慎。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等企业不得不站出来,通过技术升级和安全倡议来回应行业的这些痛点。
二、华为与11家车企的联合行动:多管齐下保障安全
华为联合广汽、上汽、赛力斯、北汽新能源等11家车企共同发起的行动,犹如一场拯救智能驾驶行业信任危机的联盟。他们共同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书》,其核心原则“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用户为本、标准共建”就像指南针,为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明确功能边界方面,这一倡议要求清晰标注辅助驾驶的使用条件,比如L3仅在高速场景下适用。这就像是给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划定了一个明确的活动范围,避免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在责任划分上,强调驾驶员需保持警觉并及时接管车辆,车企需承担系统安全责任,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就像两个人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此外,数据共享与标准共建方面,与车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数据共享和统一安全标准,这有助于整个行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提升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性。
在技术升级保障安全方面,华为的ADS 4系统采用WEWA架构,通过云端生成1000倍密度的复杂场景数据,像鬼探头、暴雨等极端情况的数据都能被涵盖,这大大提升了系统应对这些危险场景的能力,就像给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配备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硬件方面的升级也不容小觑,推出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和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等,分别在测距精度、检测障碍物等方面提升了全场景的安全性,这就像是给车辆装上了更敏锐的眼睛。CAS 4.0全维防碰撞系统更是覆盖全时速、全方向的主动安全能力,新增爆胎稳定控制、驾驶员失能辅助等功能,这就像给车辆穿上了一层全方位保护的铠甲。

三、L3级自动驾驶的理性落地:聚焦高速与明确责任
L3级自动驾驶的理性落地是华为与车企联合行动的重要体现。在高速场景优先商用方面,华为ADS 4的Ultra旗舰版专为高速L3设计,已经完成了6亿公里云端仿真验证,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在问界M9等车型落地。正如靳玉志所说,L3的核心是“99%精力攻克1%难例”,这强调了确保极端场景下可靠性的重要性,就像在建造一座大厦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关键的薄弱环节。
在功能边界与用户体验方面,“车位到车位”功能支持跨停车场、ETC通行等场景,并且2025年6月将覆盖全国50万停车场,这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停车体验。同时,在系统激活时需驾驶员确认接管义务,避免“脱手脱眼”行为,这再次强调了驾驶员在智能辅助驾驶过程中的重要责任,就像在乘坐过山车时,虽然有安全装置,但乘客自己也需要遵守规则。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重塑认知与走向全球
华为联合车企的这一行动对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重塑消费者认知方面,通过“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等用户教育项目,帮助公众理解技术的局限。例如小鹏汽车推出的线上线下安全教育体系,这就像给消费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智能辅助驾驶知识课,让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这项技术。
在技术输出与全球化方面,华为ADS 4已通过德国TÜV认证,计划在欧洲和中东市场推出定制化方案,如沙漠模式,并开放云端训练平台。这意味着中国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正在走向世界,有望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运动员,从国内赛场走向了国际赛场,并且有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华为联合11家车企的行动是智能驾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这个行业从“激进宣传”迈向了“安全为本”的新阶段。通过技术的迭代更新、责任的清晰明确以及行业间的协作,华为不仅积极回应了监管的要求,更是在L3商用元年重新定义了智能驾驶的价值。它让智能驾驶从单纯的“功能堆砌”转变为注重“系统安全”,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理性发展的标杆,引导着智能驾驶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安全、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