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国产车集体涨价!说好的干翻合资呢?爱国情怀收割机实锤了?

    李子X头像李子X头像
    李子X04-23

    兄弟们好啊,我是浪哥!这几天可算是热闹了,朋友圈都是"国产车涨价"的消息,什么"比亚迪涨3万"、"蔚来又提价"、"理想一夜涨5千",看得人眼花缭乱。有网友说这是"爱国情怀收割机",还有老铁说"国产车也飘了"。那到底是咋回事?今天浪哥就来给大家捋一捋这事儿!

    国产车到底涨了多少?

    数据不会骗人!最新行情看,国产车平均售价已经突破18万,比三年前涨了将近40%!想当年,我刚入行时候国产车平均才10万左右,给人感觉就是便宜、实惠。现在呢?比亚迪汉三十多万,蔚来ET7差不多四十万,理想L9直奔五十万去了。

    真的是让人看不懂了,当年喊着要"干翻合资"的国产车,现在自己卖得比合资还贵了!就我掌握的数据,比亚迪宋PLUS DM-i顶配,裸车价已经突破20万,而本田CR-V混动顶配才多少?也就22万出头。

    有朋友跟我抱怨说:"浪哥,我预算就15万,现在连个像样的国产车都买不起了!"确实,现在市面上10万以下的新车选择越来越少,连长安、吉利这些曾经的"平民品牌"都在往上走。

    为啥敢涨价?技术实力硬气了!

    涨价的底气在哪?一个字:技术!两个字:实力!三个字:真材实料!

    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系统,热效率高达43.04%,比本田引以为傲的i-MMD系统还高。别跟我提什么"日本技术更稳定",数据摆在这儿呢!2023年1-5月,比亚迪DM-i系列占混动市场61%,本田i-MMD只有可怜的9%。

    这就像当年咱们买苹果手机,苹果涨价咱们也得买,为啥?人家有核心技术啊!现在的国产车,在三电系统、智能化、车载系统这些核心技术上,真不比合资差,甚至领先一大截!

    小鹏G9的800V超充平台,10分钟充电续航400公里,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就能做出来的,小鹏在XNGP智驾系统上砸了34亿研发投入,摊到每辆车上就是1.2万!再看看德系车,大众ID.4 CROZZ的智驾系统跟小鹏比,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从"性价比"到"品价比"的蜕变

    老实说,国产车确实变了。以前咱们买国产车,看的就是"便宜"二字。现在呢?讲究的是"品价比"——光看价格不行,还得看"品质"和"体验"。

    拿吉利银河L7来说,16.2寸超大副驾屏幕比宝马iX的主驾屏还大,零重力座椅都成了15万级别车型的标配。坐进去那感觉,真不输40万的豪华车。

    国产车在造车的思路上也跟合资不一样。合资车还在讲究"发动机排量"、"变速箱平顺性",国产车早就玩起了"软件定义汽车"。蔚来的换电站覆盖率已经超过了加油站,有老铁跟我说:"浪哥,我买蔚来就是冲着3分钟换电去的,多花5万值了!"

    难怪国产车敢涨价,人家是真的在"卷"用户体验啊!你花了这个钱,确实能得到与之匹配的享受。这叫啥?这叫一分钱一分货!

    合资车真的不行了?

    说实话,合资车现在确实日子不好过。市场份额已经跌破35%,创下入华40年来的新低。有些合资品牌,真是"天塌了"!听说某美系合资最近裁员50%,东风日产经销商退网率高达37%。

    但是,合资车真就全完蛋了吗?我不这么认为。

    合资车最大的问题在于转型速度太慢。当国产车已经在玩800V平台、无刷电机、全域智能驾驶的时候,有些合资车还在考虑怎么把油耗再降低0.5L。

    某德系车企内部曾经流传过一份备忘录说"中国品牌十年内造不出热效率38%的发动机",结果人家比亚迪直接跳过发动机赛道,在混动和电动上支棱起来了!

    研发投入这事,数据也说明问题。大众MEB平台开发费用分摊到每辆车达2.3万,是比亚迪e平台3.0的4倍!成本高、效率低,这不就是外企的通病嘛!

    国产车未来会越来越贵吗?

    说实话,国产车涨价也有瓶颈。据调查,国产车价格每上涨1万元,潜在客户流失率就增加7%。这么算下来,等国产车均价超过25万,估计就是一个坎了。

    而且,国产车也正在面临"技术过剩"的问题。打个比方,激光雷达上车率超60%,但用户高速NOA(自动驾驶辅助)使用率不足20%。这跟当年手机堆参数卷配置有啥区别?

    另外,国际市场也不太友好。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28%关税,逼得比亚迪跑去匈牙利建厂。出海难度增加,国内竞争又激烈,"卷"来卷去,迟早要反思。

    我认为,未来国产车涨价会趋于理性。等市场自己把泡沫挤出去,价格才会回归到一个合理区间。现在还处于一个"技术升级、品牌提升"的特殊阶段,涨得有点猛。

    浪哥说两句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国产车是不是爱国情怀收割机?"

    我觉得这话说得不太公道。国产车涨价,是因为它确实比以前强了。这些年在三电系统专利上,中国企业占比已经达到58%,超过了德日美总和!有人说这是"技术复仇",我觉得更像是"技术自立"。

    多付的钱里,确实有一部分是在支持国产技术、国产品牌的成长。我不认为这是"收割",而是一种必然趋势——好东西就该卖个好价钱。

    当然,如果你预算有限,现在确实不是买车的好时机。有些国产车已经开始"内卷新战场",小米SU7把零百加速卷到1.98秒,这些技术堆砌确实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上涨。

    所以兄弟们,买车还是要理性。不要因为"爱国"就盲目掏钱,也不要因为"涨价"就一棒子打死。看性价比,看自己需求,这才是正道。

    话说回来,你们觉得国产车涨价合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