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一个赤裸裸的伪概念。
今年,汽车行业开始了一场以技术创新、全民共享为核心的狂欢秀——「智驾平权」。这股热潮背后的主体,是比亚迪及其核心供应商地平线两家企业。短时间内,「智驾平权」迅速成为一种营销话语,相继分裂出「价值平权」、「安全平权」等子议题,引得吉利、奇瑞、长安、零跑等车企的跟进。
“技术创新表象的背后是新一轮的公司并购和资本扩张。AIGC依然是在既有的平台格局之下展开竞争,且竞争更加集中于少数几家科技公司。在起步之日就将‘先发优势’、‘马太效应’和‘赢家通吃’的商业逻辑镶嵌于其中。”
——《UGC未竟,AIGC已来:“内容”的重溯、重思与重构》胡泳、刘纯懿
以「平权」为名,将价格战的行为合法化,忽视在平等的华丽外包装下内部的等级差异,以及企业作为实际支配者对消费者需求的强加,更甚的是企业们只关注智能驾驶技术获取的门槛,而忽视消费者在智能驾驶认知与使用上的鸿沟。

被「平权」掩盖的智驾阶层差异
“未来智能驾驶将成为像空调、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的标配。”
「智驾平权」的表层意思是让智能驾驶人人都能用。
实际操作是将基础版智能驾驶功能下放于10-20万元区间乃至1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车型上,一般提供的是高速智能辅助驾驶与基础智能泊车功能。
比如,奇瑞小蚂蚁智驾版将智驾的门槛下探到6万元级别,支持高速智能驾驶辅助及自动泊车、遥控泊车等功能;比亚迪海鸥智驾版售价7.88万元;吉利银河E8搭载H1基础版,配备高速智能辅助驾驶及自动泊车,售价14.98万元。
听上去,确实是「科技普惠」,「全民共享」。然而,智驾是消费者人人刚需的标配吗?所谓的平权是真正的平等吗?

平权不等于功能平权。
所谓技术下放与价格下探是否真的能做到不计成本?以硬件水平的一致性来说,芯片算力是否等同?激光雷达线束能有多少?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与摄像头组的规模能否等同?
以地平线征程6系列芯片为例,不同算力和成本的版本分别面向中/低/高细分市场,其中中高端两款芯片成本相差约5000元,算力横跨10TOPS-560TOPS。
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通过搭载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将智能驾驶能力划分为C-B-A三个等级;奇瑞的「猎鹰智驾」也分列200-500-700-900四种梯度;吉利「千里浩瀚」更是区分出了H1-H3-H5-H7-H9等五大层级。
这些,到了用户应用层面,则是基础智能辅助驾驶与所谓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分层。即使是空调、安全带、安全气囊,在10万级以下车辆与30万级以上豪车上对应的材质、功能、数量也是不同的。
消费级高科技产品始终脱离不了「商品」的本质。你能够享受到的服务永远以标定好的价格展现在你的面前。
车企们在用一个看似平等的「智驾平权」,将权利差异包装起来。
中低产人群、中产人群能够买到的智驾显然是不同的,而他们所说的「平权」仅仅是针对中低产人群的技术普惠,从买不到到能买到一部分,再到能够买到更好的。

更大的陷阱:安全危机
智能驾驶以软硬件为依托,依赖强大的算法、算力,并需要海量且精准的数据积累与日新月异的更新迭代。
这些都决定着智能驾驶在不同场景中的识别能力、决策能力与控制能力,最终影响的是每一位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应用端层面,借助高清摄像头的视觉智驾方案与依赖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方案有何具体的区别?在应对不同场景的复杂程度上,其能力边界又是什么?
这些,企业们在宣传、导购、交付及售后服务过程中又是否向用户传递清楚?
「135km/h极速刹停」「720度安全无死角」「地表最强」「100万以内最强」等,这些车企们在宣传车辆主动安全功能中使用的豪言壮语,有多少是技术理论数据?有多少是在实际路况、真实驾驶场景中能够实现的?

企业在宣传中只会传播所谓的产品「尖点」,造成「普惠」的假象,殊不知权利的沟壑永远以宣讲PPT中最不起眼的小字被遮掩着。
所谓的营销议题和领导金句不是夸夸其谈,当技术沦为企业们制造传播噱头、提升传播声量的工具,普惠何尝不是一个危险的陷阱?
普惠喜闻乐见,对用户来说是好事一桩,但还请车企们讲清楚,切勿只关心技术获取的鸿沟,而忽视技术认知与使用的鸿沟。
智驾技术下放,从卷技术来到卷“谁能让更多人用”,但能用不代表好用,更不代表放心用,甚至肆意用!
智驾安全没那么容易,不要让「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止步于冠冕堂皇的宣传口号。
内卷加剧:不可忽视的产业链压力
在这波热潮中,似乎营造出一个前景——没有智驾就没有生存的权力。
「智驾平权」的热潮下,部分车企率先将智驾版车型的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内,实则是在技术领先与规模化效应叠加后,以价换量,挤压竞争对手生存空间,是一种竞争策略。
“不是因为他们想平权,而是他们更能承受成本压力,而别人不能。”
在这场「智驾平权」的幻象中,最终赢家不一定是消费者,而是那个在厮杀中侥幸存活下来的技术方。
“我们要向上捅破天,向下扎深根!”
那些立誓要“上天入地”的企业们,谁能不退一层皮?
当价格战冠以「科技普惠」的名号,在行业不乏增收不增利的财报表现下,有多少企业可以承担巨大的成本压力,研发投入能否支持智能驾驶技术的突破,供应链的成熟度可否灵活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商业模式是否足够清晰,路网协同是否达成良好的环境?表面上的价格下探,背后亦是车企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水深火热。
此外,整车成本的控制是系统性控制工程,为了保障健康的利润率,智驾下探或将压缩整车其他成本空间,消费者是否愿意以智驾来交换?

结语
「智驾平权」本身是一种营销的软暴力。听上去像是技术红利的普惠体现,实际上更像是一场由产业主导的话语建构。
技术获取门槛的降低是必然趋势,我们并不否定智能驾驶的技术进步,也绝不反对高阶能力向中低端车型的下放。我们质疑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平权」被笼统化为一种营销话术,用华丽虚假的外包装掩盖了产品及产业链中暗含着的权力结构与权力支配。
「科技平权」是对技术资本主义的反思与修正——它不仅关乎“技术能否普及”,更关乎“技术为谁服务”、“谁在定义技术”。行业需要审视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让「用户需求」而非「商业利益」成为技术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最终实现技术为人服务,而非人被技术异化。
面对「智驾平权」的营销话语,我们应保留一份克制的判断力。消费者获得「使用权」并不代表真正拥有「选择权」。当我们开始习惯于企业预设好的路径,甚至以「能用」而沾沾自喜,而不再关心「可控与否」,所谓的「平权」就已变味。
因为真正值得奔赴的技术未来,不是停留在我们能不能用它,而是它是否允许我们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是否允许我们拒绝,是否对我们足够透明,以及,它是否真正的以我们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