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回复取消节假日高速免费,改为5000公里免费的建议
政策引争议:假日免费通行的制度性困境
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高速公路继续执行传统的节假日免费通行政策,7座以下小型客车在1月28日至2月4日期间享受通行费减免。
这一延续13年的政策在缓解节假日拥堵、刺激旅游消费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逐渐暴露出结构性矛盾:
集中出行加剧资源错配:2025年清明假期,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7.9亿人次,高速公路日均拥堵时长同比增加15%。
节假日免费政策导致车流高度集中,与民众日常出行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成本分摊机制失衡:现行政策依赖财政补贴,2020-2024年累计减免通行费超5800亿元,但财政压力逐年增大。
与此同时,约30%的高速公路使用者集中在节假日,形成-少数人受益、多数人买单-的不公平格局。
旅游经济提振乏力:尽管节假日旅游市场活跃,但高额油费与高速费仍构成出行成本的-双高-壁垒。
2025年4月,国内92号汽油价格虽下调至7.2-7.3元-升,但较2019年仍上涨12%,叠加平均0.5元-公里的高速费,百公里出行成本较欧美国家高出30%。
民生诉求:5000公里免费政策的社会基础
针对现行政策的局限性,社会各界对-按里程免费-的呼声日益高涨。
2025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每车每年5000公里免费额度-的建议,引发广泛共鸣:
出行成本优化:以年均行驶1.5万公里的私家车为例,5000公里免费可降低33%的高速通行成本。
若叠加ETC通行费95折优惠,实际减免幅度可达40%。
消费潜能释放:海南实施高速公路不收费政策后,2024年自驾游游客增长27%,旅游收入同比提升19%。
这一案例表明,降低交通成本对旅游业具有直接拉动效应。
公平性重构:按里程免费政策将惠及全年均衡出行的车主,避免节假日-扎堆-现象。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比达13.6%,成为仅次于食品烟酒的第二大消费项目,政策调整将更精准地覆盖民生需求。
不过这一提议在近期正式被交通部作出明确回应:暂不考虑调整现行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案执行。
不过未来可能探索更为灵活、精准的收费方案。
国际借鉴:里程收费的实践经验
从全球视野看,按里程收费已成为交通政策改革的重要方向:
德国模式:2016年起对轿车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收费标准根据排放等级浮动,既缓解财政压力,又促进绿色出行。
该政策实施后,高速公路拥堵率下降18%,新能源车使用率提升22%。
美国试点:俄勒冈州2020年推出OReGO系统,通过车载设备按里程收费,替代部分燃油税。
试点显示,该政策可使公路养护资金缺口缩小40%,并有效调节高峰时段车流。
日本创新:2009年推出ETC车辆5折通行优惠,最高日通行费封顶1000日元,直接带动物流效率提升15%,旅游消费增长9%。
面对民众诉求与国际经验,我国交通政策或许可以在以下方面突破:
1. 动态调整免费额度
参考海南-全岛高速不收费-模式,将5000公里免费额度与居民消费指数挂钩,每两年调整一次。
同时,对新能源汽车额外增加2000公里免费里程,强化绿色出行导向。
2. 优化收费结构
推行-基础费率+动态调节-机制:非高峰时段通行费下浮30%,重大节假日费率恢复基准水平。
借鉴德国经验,对高排放车辆加收10%-20%附加费,引导低碳出行。
3. 强化财政统筹
将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纳入专项基金,用于老旧路段改造与智慧交通建设。
2025年,全国高速公路养护资金缺口预计达1200亿元,通过市场化运作可缓解财政压力。
4. 提升服务效能
依托ETC门架系统实现-无感支付-,并开发手机APP实时查询免费里程使用情况。
同时,在服务区增设新能源充电桩,2025年规划新增充电桩50万个,覆盖90%以上服务区。
结语:交通部近期是多次明确表态,当前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不会取消,也不会推行-每年5000公里免费里程-方案。
交通政策改革的本质,是平衡公共利益与市场效率的制度创新。
5000公里免费政策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假日经济-转化为-日常普惠-,使交通成本真正成为激活消费潜能的杠杆。
正如海南政策实践所示,当高速公路通行成本降低30%,旅游消费将呈现指数级增长。
未来,如何通过政策创新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
唯有打破路径依赖,才能让交通强国建设真正惠及民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评论·0